护国讨袁的四份电报(5)
辛亥革命网 2017-05-07 19:5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开林 查看:
这份通电原稿是梁启超在天津拟定的,由蔡锷带到云南。原打算促使唐继尧领衔反袁,宣布云南独立。蔡锷到达云南后,因唐继尧政治立场转变得迟,反袁比较被动,两天以来云南致北京的23日漾电、24日敬电都是蔡锷领衔,唐继尧姓名列在几个人的后边。袁世凯没有在24小时期限内表态取消帝制,于是25日的讨袁通电只好仍由蔡锷领衔。又因为蔡锷不是云南封疆大吏,所以不宜由蔡锷宣布云南独立,电文没有“宣布云南独立”的语句。
云南实际拍发的讨袁电报是蔡锷领衔,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12月25日的讨袁通电能不能及时在25日的报纸上刊登呢?23日的漾电和24日的敬电,云南请求取消帝制的通电发给北京和各省军政首脑。远在千里之外的梁启超,通过各种官方关系,也能看到这两份通电。既然云南电报的内容是限袁世凯24小时赐答,那么25日这天云南理应拍发宣布独立的讨袁通电了。报社拣铅字、排版、校对、印刷、发行需一天,可能梁还没看到讨袁通电,因时间紧迫,就把自己在天津时拟写的讨袁通电稿(落款为唐、任、刘、蔡、戴,文中有“即日宣布独立”)刊登在第二天(25日)《共和报》上。
9、云南都督府公布电文时的态度
云南都督府对领衔人署名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1915年12月28日,云南督府送交昆明《觉报》刊登了四篇“紧要电文”,一篇是讨袁通电,一篇是唐任漾电,一篇是张子贞等滇军将领给各省的通电,一篇是将军署给省内各师旅团营长的通电。这是反袁电报刚拍发两三天后就送报社刊登的,又是在昆明本地发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云南都督府的本意。
无论梁启超在外地刊登的电文是什么样子,都比不上云南都督署自己送到《觉报》刊登的电文更能说明问题。
从云南都督署同一天送登四份电文的《觉报》上,可以看出一个对比:唐任漾电因为是以唐继尧任可澄名义拍发的,所以刊登的落款直接写为真实姓名“唐继尧任可澄”以扩大宣传,另外两份电文也都有明确的落款。如果讨袁通电也是以唐继尧任可澄名义拍发的,那么也照样会用真实姓名宣传。
把讨袁通电中的名字改用△符号代替,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隐去真实姓名的目的。
耐人寻味的是,在25日梁启超送共和报刊登讨袁通电之后,云南都督府12月28日才送《觉报》刊登的这份讨袁通电,云南都督署删去了落款人全部姓名和电文中的第一人称。
从云南都督府送报社发表通电时,把第一人称改为“△”这一点,可以判断讨袁通电不像《共和报》刊登的由唐继尧领衔,但云南督署又不愿根据实际拍发情况暴露出是蔡锷领衔,于是刊登时删去电文中领衔人姓氏和落款名单。
因为实际拍发讨袁通电时是蔡锷而不是唐继尧领衔,而且蔡锷当时还在昆明,很容易就能看到这张报纸,督署送报社发表时不敢改为唐继尧领衔,于是干脆把讨袁通电中的真实名字隐去,用“△”代替第一人称。读者从《觉报》上看到的是“△等忝列司存”、“△等深受国恩”、“等夙爱和平”、“△等今与军民守此信仰”、“△等志同填海”等话,而且电文中没有“即日宣布独立”一句。此后,讨袁通电被抄来抄去,唐继尧及其僚属转载时再把“△”填写为“尧”或“继尧”。
历史学家们发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所收之‘有电’末尾无署名”【注:《护国运动史》,第151页。】,那就与《觉报》刊登的一致。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云南档案馆1988年合编《护国运动》第182页的“有电”,末尾增写了署名,变为“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蔡锷、戴戡”五人,而且电报本身无年月日,“据内容推断”为1915年12月25日。庾恩旸《云南首义拥护共和始末记》中的“有电”,文中没有“即日宣布独立”一句,但把落款署名改为“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刘显世、戴戡暨军政全体”,把蔡锷提到第二位,并增加了李烈钧姓名,越搞越乱。
白之瀚《云南护国简史》和董雨苍《云南护国历史资料》中收录的“有电”,落款名单为唐继尧领衔,电文中有“即日宣布独立”一句,这与督署送《觉报》刊登的通电不符。
《觉报》上刊登的张子贞等人给各省军政首脑的通电,在《护国运动》第180页也有收录,电文中写道:“昨日业由本省唐将军、任巡按使径电袁氏,要其取消帝制,惩办元凶,限以二十四点钟内答复”,这句话直接与唐任漾电“限二十五日上午十点钟”的词语不相统一,并由此可看出:“限以二十四点钟内答复”的提法,是云南拍发的反袁电报中确实出现过的语句。
(作者系马骧外孙,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