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国诗词看护国运动(3)

辛亥革命网 2015-11-10 09:17 来源:知识词典 作者:杨开达 查看:

从护国诗词韵语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实动态和历史精神面貌,还可以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到当时民心的向背,以印证这段历史之是非,补佐其历史文献之不足。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护国运动中的杰出贡献及其历史地位,“护国诗词”也对此作了“评说”。请看对唐继尧的“评说”。章太炎(1869-1936年)的《到毕节赴巴留别唐继尧》其一:“旷代论滇士,吾思杨一清。中垣销薄蚀,东胜托干城。形势稍殊昔,安危亦异情。愿君恢霸略,不必讳纵横。”杨一清,云南安宁人,明成化进士,曾三任陕西三边总制,并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1917年,章太炎曾到云南和唐继尧相会,游宴月余。旋由贵州毕节去川东。离滇时作诗二首留别唐继尧。诗中以杨一清的事绩比赞唐继尧,暗指唐护国起义,再造共和,使日月重光;镇守云南,使边境安固。于右任《在张莼鸥先生书室观念〈东大陆主人言志录〉》:“开国多贤士,救世乃革命;唐公起西南,治军世所敬。袁氏乱天下,一隅问国政。蔡李真天人,仗剑际其盛。一旦举义旗,举国同欢庆。我读《言志录》,常常复正正。伟矣英雄人,天下仍歌咏。伤哉老元戎,并世刀难并!”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三原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曾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北病故,诗中“并世刀”,即古时并州生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后以喻处理事务敏快而有决断。“元戎”:主将、元帅,指唐继尧。此诗称赞唐继尧的才能,特别是他发动护国起义,再造共和的功绩。同时赞扬蔡锷、李烈钧先后来滇与唐继尧共同发动护国起义。对唐继尧再造共和的历史功勋给以充分肯定的诗,还有赵藩的《题〈东大陆主人言志录〉二首》、王伯群的七言歌行《míng@⑤赓将军铜像完成纪念》等等。

  护国诗词中也留下了不少对蔡锷历史功绩“评说”的诗篇。请看周钟岳的《送东坡都督蔡锷入京》:“南中草木识威名,六诏从无匕鬯惊。已睹官仪恢汉室,旋闻辟召赴燕京。金鞍枉沐严公驾,玉帐犹谈卫国兵。只惜寇君难在借,攀辕耆旧拥前旌。”周钟岳(1876-1955年),云南剑川人,清光绪解元。日本弘文学院毕业、早稻田大学肄业。民国成立,历任云南军都督府秘书长、中央经界总局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此诗作于1913年,是作者送蔡锷入京时的赠别诗。诗中借严武、李靖、寇恂故事,赞扬蔡在滇的政绩和滇人对蔡的依恋惜别之情。1913年,袁世凯畏惧蔡锷的声名威望,把蔡锷从云南调到北京,封为超威将军,督办经界局,并兼统办事处处员。表面是尊崇蔡锷,实际心怀猜忌,调虎离山,形同软禁。再看李根源的《蔡松坡墓碑铭》(七言歌行):“蔡公深沉有大志,短小精悍人莫测。甲兵十万蟠bì@⑥臆,十步百计机神疾。少小能文捷无匹,家本贫艰苦卓绝。孑身东渡海负笈,戛戛独造士官列。是时国事日殄@⑦,思从根本大改革。同时诸子尽英畏,公独深心内蕴结。业成回国求经历,湘赣桂滇kūn@⑧兵术。辛亥鄂垣初起义,昆明相继重阳日。匕鬯不惊易汉帜,千军重睹庆云瑞。清帝禅位四海一,从容坐镇无敌贰。枭雄得志利专制,阳开阴阖施狡狯。慑公声威至都会,外似尊崇内猜忌。一朝洪宪显披露,剑森戟环迫拥戴。凤鸾奋翮脱擒捕,真如鹘起如兔逝。kūn@⑨鹏南徙沧溟隘,五华重树共和旆。义师声讨雷霆锐,风驰电击蜀军溃。神奸股lì@⑩知难退。积毒消如汤沃雪,六合从风涤腥秽。……”李根源(1879-1965年),云南腾冲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同盟会员,1909年回滇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继任总办,护国之役,任广东军务院都参谋,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此诗对蔡锷的一生,以及学识与才能作了高度概括,并以饱满的情感颂扬了蔡锷的丰功伟绩。

  请看对李烈钧在护国首义的历史地位“评说”的诗篇。如高尔登的《随师东征赋吴协和军长》其二:“宗国沈沈可胜忧?漫游湖海几经秋。千年蓬岛屠龙技,一战昆阳斩莽头。武惠勋名缘尚德,绛侯醇谨竟安刘。摧奸杀贼男儿志,不捣黄龙誓不休。”此诗刊于1916年4月28日《义声报》,是作者随护国军第二军东征时写给李烈钧的诗。诗述国事艰危,志士忧心,李烈钧从日本学成归来未得施展才能。护国军兴,李烈钧功勋卓著,并以曹彬、周勃比赞李烈钧护国讨袁的勋业。在李烈钧六十大寿生辰,冯玉祥的《协和先生我兄六秩大庆》祝词,对李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作了简洁的概述:“协和先生,革命元勋。手到口到,推翻满清。二次革命,江西起兵。打倒洪宪,滇南北征。完成大业,北伐军兴。沈阳事起,吼不绝声。力主团结,抵抗侵凌。始终不懈,救国精诚。敬祝永寿,松柏长青!”冯玉祥(1882-1948年),安徽巢县人,民国初年,曾任旅长、师长、督军等职,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与共产党合作。此诗作于1941年,诗中充满对李的推崇与景仰心情。

  当年的《义声日报》社对这三位护国运动的领导者,作了如下评价:《云南首义伟人都督唐继尧míng@⑤赓》:“渊冲其度,潜粹其容,心弘胞与,志切大同。提师首义,奋讨元凶,光金碧之日月,调欧亚之雨风。盖中夏特挺之伟人,而媲新大陆华盛顿、林肯之雄!”该赞词赞颂唐继尧的气度才能及讨袁再造共和之功。《云南首义伟人第一军总司令蔡锷松坡》:“其肃若日,其和如春,深沉大度,机警绝伦。手提共和,力扫妖氛,一身所动,天下皆惊。衡岳间气,钟此伟人!”该赞词称赞蔡锷为人处事的才能及其对共和大业的丰功传绩。《云南首义伟人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协和》:“英雄先识,曾讨项城;滇今首义,复与同盟。总师北伐,东亚蜚声。望天人之眉宇,抱孔墨之热诚。是卷土而重来者,佥颂之为李西平。”此赞词,赞颂李烈钧两次讨袁的功绩及为国为民的热忱。这三首赞词,发表于1916年9月1日《义声日报汇刊》。

  护国首义,谁是主导的问题,护国诗词中也有“评说”。马骢在《护国题词》中,根据事实,作了持平的评论:“护国首义,滇为前驱。帝制覆败,国乃复苏。谁主其事?唐蔡定谟。非唐莫举,非蔡莫图。大义克伸,群贤匡扶;居者行者,同归殊途。事实所在,不容矫诬!纪念斯役,非以侈铺。载瞻前烈,努力步趋。发扬光大,其在兹乎!”此诗写于1944年。马骢(1886-1961年),回族,曾参加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1949年参加云南起义,曾任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委副主任、省政协常委等职。

  以上所举的护国诗词,除个别地方对三位主要领导人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之外,但大体上还是不违背历史事实的。而不象至今还承袭着“扬蔡抑唐”老调者那样离谱。护国革命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同时又是艰巨、壮烈的革命战争,如果不是唐继尧事先把海内外一批批反袁志士迎接来滇蓄积革命力量,并在极端困难和险恶处境下,进行一年多的准备,护国战争能在蔡锷到滇后三四天内就打响是不能想象的。蔡锷于1915年12月20日前后到昆。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开始。早在12月9日下午唐继尧就把滇军步一团、步二团,由邓太中、杨蓁二团长率领,以剿匪为名,紧急派遣昭通方向的川滇边界。蔡锷到达昆明当天,邓太中率领的步一团,已在盐津县的老鸦滩抢占高地,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队打响了。云南是一个贫困省,在清代,财政不能自给,依靠四川、湖北的协饷度日。民国以来,协饷断绝。唐继尧为了筹备护国起义经费,一面命令财政厅及所属各县税务局,清理财政,节约开支;一面在策划起义后,停发全省各级学校教育经费。而袁世凯则掌握着中央政府大权,云南以一省之力与他对抗,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唐继尧的这一切准备活动,都是在极端保密情况下进行,其苦心并非是众人所能理解。正如由云龙在《会泽首义楼成诗以落之》其一所云:“颂莽谀温盛尔时,筹安民意肆奸欺。义麾一举阴霾解,方牧群雄鞭弭随。回首不堪孤注掷,若心岂必众人知!十年幕府西州路,注海倾河此泪垂!”由云龙(1876-1961年),云南姚安人。清光绪举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学日本。护国军兴,任云南护国军都督府秘书厅长,讨袁檄文及重要电文,多出其手。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此诗作于1932年,诗中回忆当年史实,“苦心岂必众人知”,谓唐继尧在准备起义讨袁前,不露声色,对袁虚与委蛇,暗作准备,其苦心不仅不被理解,反遭怀疑,则寄予同情。再看由云龙的《谒唐会泽墓》:“飒爽英姿杳,荒荒土一丘。识时终阙憾,护国自嘉猷。仿佛卢生梦,凄凉任fǎng@(11)游。偏裨各树节,谁与问松楸!”此诗作于1928年,当时且如今在昆明园通山的唐继尧的墓还未修,故作者发此感叹。诗中“识时终阙憾,护国自嘉猷”,既肯定唐继尧护国功勋不可抹煞,又对其在后期识时不足,未能追随孙中山继续前进而遗憾。这也许是“扬蔡抑唐”论至今还有市场的原因之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氏也有缺点错误,但其主流是革命的。正如列宁所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唐继尧不但积极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而且对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义”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发动护国首义,再造共和,是唐继尧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1935年12月25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在追予唐继尧国葬的命令中昭宣唐继尧“在洪宪之际,首义边疆,声讨帝制,保障民国,卒使奸人夺魄,国基巩固。”肯定了唐继尧在护国战争中的主导地位。

  对唐继尧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公不公道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极严肃的政治问题,即如何看待当时云南各族人民为国捐躯的数万烈士,以及在护国战争中数千万的用费所耗尽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奶和血的问题。正如李长猛、张贡新等政协委员在“云南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专题发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评价唐继尧的历史功过问题》所指出:“直到今天,就是这样一个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做出了影响一代的丰功伟绩的重要历史人物,却仍然被几支‘金不换’的毛锥,死死地钉在‘军阀’二字的黑十字架和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不能不是对当时云南各族人民和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无数先烈们的一种侮辱!”

  以上所涉及的,只是护国诗词中的一部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中,不论是对护国运动这一伟大革命历史意义之歌颂,还是对护国运动的现实和历史的精神面貌的实录,或是对护国战争悲壮惨烈场面的再现,都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社会历史、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每每较诸官书记载或私家评议更为真实,更为公正,更少虚构诬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