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国诗词看护国运动(2)

辛亥革命网 2015-11-10 09:17 来源:知识词典 作者:杨开达 查看:

从护国诗词韵语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实动态和历史精神面貌,还可以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到当时民心的向背,以印证这段历史之是非,补佐其历史文献之不足。

  护国战争的胜利,来得并非容易。这是一场铁与血、生与死的较量。请看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罗佩金等39人,于1915年12月22日在昆明五华山光复楼,决定护国起义的会议上所宣誓的《歃血会盟誓词》:“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共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从誓词中我们看到了护国起义领导层的护国讨袁、再造共和、同生死共患难的决心。蔡锷在《护国岩铭》中,昭示了护国起义的先烈们,为国为民生死置之度外的思想。其铭曰:“护国之要,惟铁与血。精诚所至,金石为裂。嗟彼袁逆,炎隆耀赫,曾几何时,光沉响绝。天厌凶残,人诛秽德!叙泸之役,鬼泣神号。山奇制胜,士勇兵骁。鏖战匝月,逆铎大挠。河山永定,凯歌声高,勒铭危石,以励同袍!”此诗作于1916年。“护国之要,惟铁与血”,充分表现了蔡锷那种敢于斗争,毫不妥协的革命英雄气概。护国诗词中,有的则表现了护国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潘赞化的《东征道中同子白作》:“中原无地避强秦,沧海微尘寄一身。最喜滇南春意早,桃花万里送征人。”潘赞化,安徽桐城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护国军兴,任护国第二军总司令部参议。此诗刊于1916年5月3日《义声报》,是东征途中所作。袁世凯称帝,暴戾恣睢,故有“中原无地避强秦”之叹,然而“造物无言却有情”,春意早发的云南,响起了“新雷第一声”,首先发动护国起义,作者自己也踏上了东征之程。“桃花万里送征人”,护国必胜的乐观必情溢于言表。请看徐进的《护国之役率师入黔道中即事》:“剑气冲霄贯紫霓,神奸盗国动征鼙。一鞭摇曳三军壮,四野苍茫万树低。射日弯弓惊魍魉。追风战马走鲸鲵。年来识得长途味,昼看青山夜听鸡!”徐进,云南保山人,同盟会员,保定军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毕业,护国时任第三军第一梯团参谋长。此诗作于1916年。写护国军为国为民,士气昂扬,锐不可挡。

  护国诗词,再现了护国战争可歌可泣、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如章慈云的《棉花坡战地》二首。其一:“纳溪城外阵云低,卅里战场一线齐。杀气冲霄腥气幂,寒风猎猎雨凄凄。”其二:“彻宵寒雨冱如丝,战士衣单冷不知。未下战场三十夜,冲锋犹是精神时。”这是一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刊于1916年5月9日《义声报》。“棉花坡”在四川纳溪城外,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此激战连续45个昼夜。吴芳吉的《护国岩词》(歌行),同样再现了棉花坡惨烈的战争场面。其四:“棉花坡上贼兵满,弹丸纷坠如流霰,巨炮号六棱,令地震摇人落胆!一营冲锋去,应声匝沟畎;二营肉搏去,中途无回转;三营、五营但纷崩,浩荡追随如席卷。霎时流血滟长江,马踏伏尸蹄铁软。吁嗟众士听我言:‘计今惟有向前赶!尔乃共和神,国家干,同胞使者皇天眷。三户可亡秦,况我七千身手健。连长退缩营长斩,营长退缩团长斩,团长退缩旅长斩,旅长退缩司令斩,本司令退缩听人斩。战战战,敢敢敢!”吴芳吉(1896-1932年),陕西泽阳人。肄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平生从事教育工作。此诗作于1919年,全诗分6段,这是其中第4段。这段写护国军号令森严,有进无退,英勇作战的精神,再现了棉花坡大战中惊天地、泣鬼神且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表现云南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再造共和而不怕流血牺牲精神的还有张华澜的《挽滇军阵亡将士》:“世间义烈那有此?世间义烈竟有此!战死余生甘饿毙,饿毙余生仍战死,……伊谁首建护国旗?滇海三君唐蔡李。一军北出扬子江,一军东渡zāng@②kē@③水。岳飞五百号背嵬,句践六千尽君子。沉船破釜誓不还,陷阵冲锋进何驶。兵威远震四方应,功业告成半年耳!哀哉护国第二军,国体争回身失倚,严冬无衣复无来,卧抱长枪相向死。呜呼死者长已矣,生者报国志未已。群凶构难寇粤边,xiāo@④虎病驱空拊髀!……”张华澜(1875-1956年),云南石屏人。留学日本东京师范学校,同盟会员。任护国第一军秘书。此诗为哀悼护国阵亡将士而作于1916年。诗中特别对第二军在广东遭谗被困,龙济光等“群凶构难”表示无比愤慨,对死难将士寄以崇高的敬意。

   三、真实地反映护国运动的历史精神面貌

  护国战争胜利后,攘功争名者纷纷自诩其能。梁启超就曾说过“护国战争是蔡锷到云南发动的,蔡锷是我派去的”谎话;后来梁氏在《唐会泽大事记·序言》中改正说:“首义发自会泽”(唐继尧的别称),“云南以一隅抗逆焉”。“上将唐公为之主帅,国之虎士,以同袍相辅。”由他自己澄清史实。

  关于唐继尧反对袁世凯称帝,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的,在史学界也是众说不一。对于唐继尧为护国起义在极端困难和险恶处境下,所进行艰苦的秘密工作而不被中下级军官理解,以至出现了:如唐反袁,则拥其为领袖;如其中立,则遣送越南;如其拥袁则杀之的种种误解。这种误解,流传颇广,以致影响到今天对唐的评价。其实,澄清这些历史之是非,“护国诗词”是可提供一些佐证的。

  1915年,袁世凯为笼络收买唐继尧,特派何国华为专使,专程到云南,封唐为“开武将军”“一等毅勇侯”。何国华从滇越铁路到达昆明站时,唐继尧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并接受了袁的封侯。这不仅蒙住了专使何国华,也蒙住了袁世凯,就连中下级军官也大惑不解,正如李文汉在《云南护国亲历记》中所写:“我们对唐更加怀疑,以为他将接受荣封,置云南光荣历史于不顾。”唐继尧当时的心曲,在其诗《七月黑龙潭养疴》(三)是这样表露的:“饭罢从容理钓舟,浮生大梦尽风流。频年悲悯人空老,举世沉沦杞独忧。热血不禁真爱国,冷心翻笑假封侯。静观一悟曲肱乐,身在天风最上头。”黑龙潭在昆明北郊。此诗作于护国起义前夕的1915年7月,作者怀着一腔热血,以国家命运为念,是真正的爱国者。至于接受袁世凯所封侯爵,则是在当时险恶的处境中斗争策略需要。“冷心翻笑假封侯”足以说明是假意接受、敷衍顺从罢了,非内心所愿。接受袁的“钦命”,恰恰说明唐的高瞻远略。其时,唐继尧反对帝制的决心早已定,这从他的另一首诗《游华亭寺时甲寅十二月》中可看出,其诗曰:“如此江山画不成,万家灯月势纵横。艰难国步行犹易,混浊人心洗要清。岂是池龙甘水浅,宁知天马视山平?林中一线边城小,眼底浮名未足争!”华亭寺,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此诗作于1915年初,“混浊人心”暗示当时帝制之议已甚嚣尘上。作者感于时势艰难,借景抒情,表达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三位之所走到一起共同完成护国首义之勋业,这里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请看唐继尧的《三月与松坡诸君游昙华寺》七绝二首:“涤将心镜净无瑕,照遍人间亿万家。不是阿侬偏太苦,四方多难忍看花?”“不出斯人又一年,莫将心事问青天。春风也感苍黎苦,红遍山山泣杜鹃。”这两首诗作于1911年,从中可以看出唐、蔡两人交情之深和共同怀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可见他们后来能走到一起护国起义,再造共和是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的。第一首,表明作者与蔡锷等人心如明镜,关心国家和人民。第二首,“不出斯人”句,出自《晋书·谢安传》:“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谓谢安石不肯出山,谁来拯救天下人民呢?这里借用此意,希望有大智大勇的人来救国救民。此诗感叹国家和人民陷入危难之中,希望有才能的人出而救世,含有与蔡锷互勉之意。

  唐继尧与李烈钧的友谊也是非常深厚的。这从唐继尧作于1910年的《五月送协和赴蜀》(七绝四首)可见一斑。其一云:“盖世雄才谁与俦?只应砥柱作中流。登高一笔昆明水,江海蛟龙贮得不?”协和:李烈钧字。李烈钧原在云南工作,1910年5月,四川总督赵尔巽电邀李入川,唐以诗相送。此诗称颂李烈钧才能出众,能当重任,入川可大有作为。其二云:“肝胆交情赠宝刀,偕行旧谊咏同袍。龙骧虎踞山河壮,留与他年说二豪。”“偕行”、“同袍”,语出自《诗经·无衣》,原指在军中共事,后扩大含义,凡在一起工作的友人亦称“同袍”。唐、李二人同是在日本留学的同学,又同在云南工作,交情很深。此诗表达了两人相知很久,交情深厚。在云南这块“龙骧虎踞”的热土,两人共事一段时间,可留作两个英雄相处的佳话。其四云“不必临歧作叹嗟,滇池蜀道尽中华。旷怀举世皆兄弟,处处江山总是家。”此诗是临别勉慰之辞。云南、四川同是中华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虽然分别,仍是一家,不必伤感等语虽是对李烈钧临别勉慰之语,也表露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心胸广阔,能团结同志,广交朋友的襟怀。这是他后来在护国战争中组成和提供了一支以滇、黔、桂三省为基础,包括全国各党派的比较广泛的反袁革命力量,还注意团结和重用各少数民族的爱国头面人物和爱国侨胞的思想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