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5)

辛亥革命网 2020-10-14 09:39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2年3期 作者:李细珠 查看:

从群体结构看,武昌起义时在职的地方督抚仍然是一个旧式的官僚群体;武昌起义后新任的地方督抚群体则注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暗伏了新的变数。

  在民初,袁世凯仍然利用北洋军人与孙中山斗法。其时,孙中山坚持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并要求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孙中山所派蔡元培等迎袁专使到达北京时,袁世凯授意亲信曹锟所属第三镇发动兵变,在京津地区大肆抢劫,造成北方动荡不安局面。同时,北军将领段祺瑞、姜桂题、冯国璋联合发布通电,断然主张:“兹就内情、外交、边部各方面观之,临时政府必应设于北京,大总统受任必暂难离京一步,统一政府必须旦夕组定。”(116)结果孙中山与南方革命党人不得不妥协,以遂袁世凯之愿。对于曹锟兵变,时人感叹:“五代骄兵之祸,将见于共和世界矣。”(117)真可谓先见之明。其后,军人干政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演变为军阀政治。此是后话,兹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民初军阀主要是清末新军将领,而不是地方督抚。进入民国以后,前清督抚大都步入遗老行列,而新军将领则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异常活跃。从辛亥鼎革之际独立各省都督任职背景统计分析,便可略见其端倪。据统计,在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118)可见新军势力的强大。新军势力在清末新政中崛起,成为清朝中央与地方政府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从军人干政演变为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治,也就顺理成章。有点匪夷所思的是,编练新军本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但在辛亥革命中,新军是推动各省独立的主力军,终归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这是清廷新政之初所始料不及的。种豆得瓜,历史的奥秘确实耐人寻味。

  注释:

  ①《(张謇)致铁将军书》,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1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页。

  ②《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内阁法制院参议吴廷燮奏折》,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8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册,第471卷,列传258,论,中华书局1998年缩印版,第3283页。

  ④9总督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驻甘肃)、闽浙总督(驻福建)、湖广总督(驻湖北)、两广总督(驻广东)、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驻云南)、东三省总督(驻奉天),14巡抚为江苏巡抚、安徽巡抚、山东巡抚、山西巡抚、河南巡抚、陕西巡抚、新疆巡抚、浙江巡抚、江西巡抚、湖南巡抚、广西巡抚、贵州巡抚、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

  ⑤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0—12、26—29页。

  ⑥参见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1—352页。

  ⑦参见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册,1973年版,第265—266页;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3页。

  ⑧据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6编,第349页)一文两表合并统计。

  ⑨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册,第471卷,列传258·瑞澂,第3283页。

  ⑩参见《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广总督瑞澂致内阁军谘府陆军部请代奏电》、《宣统三年八月二十日上谕》、《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上谕》,《辛亥革命》(五),第289—291页。

  (11)《革职湖广总督瑞澂致内阁等请代奏电》(光绪三年八月二十九日、九月初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第23、26页。

  (12)《宣统三年九月初八日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13)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1册,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8页。

  (14)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第2册,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二、二十四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52页。

  (15)《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御史陈善同奏折》、《宣统三年九月初五日翰林院侍讲程棫林奏折》,《辛亥革命》(五),第436—437、460—461页。

  (16)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第2册,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六、九月初三、初四日,第552、554页。

  (17)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2页。

  (18)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3页。

  (19)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册,第471卷,列传258,论,第3283页。

  (20)《湖南巡抚余诚格奏报到任接印日期事》(宣统三年七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以下简称一档藏),录副奏折,03/7460/061,缩微号554/2400。据国家清史编委会网上工程:中华文史网(http://qinghistory.cn)。

  (21)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5—136页;《宣统政纪》第62卷,宣统三年九月上,《清实录》第60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1153—1154页。

  (22)《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第378页。

  (23)朱叙五、党自新:《陕西辛亥革命回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1—362、371页;曹秉章:《前国务总理干臣钱公行状》,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第329—330页。

  (24)孙种因:《重九战记》、《宣统三年十月十六日云贵总督李经羲致内阁请代奏电》,《辛亥革命》(六),第239—247、263—264页。

  (25)周素园:《贵州辛亥光复的史实》、冯自由:《贵州自治党首领张百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贵州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334、437—438页;邹鲁:《贵州光复》、冯自由:《辛亥革命贵州光复纪实》,《辛亥革命》(六),第397—398、402页。

  (26)郭孝成:《浙江光复记》,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5页;黄元秀:《辛亥浙江光复回忆录》,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在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6—521页;张效巡:《浙江辛亥革命光复记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创刊号,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123页。

  (27)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1册,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第377页。

  (28)《心(庄蕴宽)致惜阴主人(赵凤昌)》,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29)《左绍佐日记摘录》,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近代史资料》总25号,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13页。

  (30)大汉热心人辑:《广东独立记》,广东省政协文史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135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