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与三先生议“封建”(3)

辛亥革命网 2020-04-17 13:4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口述 姚彬彬笔录 查看:

孙中山说过,封建贵族制中国两千前已经打破,我们的革命对象为非封建的专制帝制,他的名言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次北大重晤,我与唐德刚讨论封建问题较夏威夷那次深入。我把1988年以后十年间自已对“封建”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告诉唐氏,他深表赞许,并阐述己见。

  唐氏指出:

  中国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封建、帝制、民治。帝制就是君主专制,民治就是进入民主制度的实践阶段。

  唐氏这种划分与吾见相似。我补充道:封建的基旨是宗法,宗法封建制初现于殷商,西周得以完备。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发生从分权的封建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转变(史书称“废封建,立郡县”),但周代确立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秦汉以后承袭下来,用严复的话来说,直到今天,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封建制解体,宗法制保留下来,周代是宗法封建,秦汉后是宗法君主集权制,这是中国史的一个特点。唐氏赞成此说。

  我们还讨论到,中唐前后的中国社会形态,颇有差异。从秦汉到中唐以前,进入皇权专制社会,但封建性要素还多有遗留,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发生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博弈。

  俩人有一共识:因为秦汉到明清时间跨度长,应作阶段性划分,这两千年间,各种典制、习俗、思想多有迁衍变化,秦至中唐为“皇权时代前期”,其地主经济、官僚政治粗具规模,却又保留领主经济、贵族政治的若干要素,某些时段(如两晋南北朝)封建制更有张大之势(可称“亚封建”);中唐至明清为“皇权时代后期”,领主经济、贵族政治淡出社会舞台,地主经济、官僚政治成熟,专制君主集权迈向极峰,但封建性要素仍有遗存。

  唐德刚先生的封建、帝制、民治的三段分期法,胜在简明。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历史三峡”。他说:

  历史的潮流中,前后两个社会政治形态的转换,其间必然有个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个“三峡”,跨过这个转型期,就像江水经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之后便一泄千里。他认为,第一个“历史三峡”,是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秦皇汉武之间,实现了从封建转帝制,历时约三百年。此次转型是自动的,内部矛盾运行的结果。

  我续接道:从宗法封建向皇权社会的过渡,直至西汉的中期,也就是在汉武帝时,才算真正克服了贵族政治的遗留,当然其后还有反复。

  唐氏说:

  第二个“历史三峡”,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后,时间应该也是二三百年,此次转型是受外来刺激而行,是被迫的,我们至今仍处于这个转型期之中。民国以来一直没有彻底消除的出身论、阶级固化等社会现象,可以看作是宗法专制甚至是封建制的历史遗留物,彻底克服尚须时日。

  我赞同唐氏此议,又补充道,第二个“历史三峡”,并非全是外力所致,内在动力也十分重要,而且愈到后来愈重要。

  以上对谈是宾馆房间内和晚餐后在北大校园散步时进行的。我在笔记本有简要记载。

  李慎之、唐德刚二位先生与我议“封建”,发生在80年代末,延及90年代初。三人原未谋面,事先彼此没有任何沟通,相逢一叙,即不谋而合,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与谷川道雄先生议“封建”

  1998-2001年我应聘日本名古屋爱知大学专任教授;2004-2005年在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作访问学者,这两个时段与沟口雄三、中島敏夫、加加美光行、梅原猛等日本学者切磋封建议题,更多次与谷川道雄先生深度研讨。

谷川道雄先生

  谷川道雄被称之日本京都学派第三代“祭酒”,在中国六朝隋唐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我在爱知大学任教时,已经结识谷川氏,他在京都主持的学术会常邀我参加,他到名古屋这边也多来晤谈。2004-2005年我到京都“日文研”以后,见面就更方便了,经常一起畅谈。他持非常明确的中国秦汉后“非封建”观点,所撰《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等书多有阐发。当时我正撰写《“封建”考论》,曾持文稿向谷川先生请益,他极表赞赏,并以蝇头小楷写意见书数页。2006年《“封建”考论》出版,他收到赠书后第一时间即细致阅读,并用红笔作了密密麻麻的批记圈点,后来见面他专门翻给我看。

  2008年我赴京都参加学术会议,期间谷川先生邀我到他府上,同去的还有聂长顺和牟发松二君,长顺是我的学生,日语很好,时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现在已是教授了),发松是唐长孺先生及门弟子(唐先生与谷川先生友谊甚深,谷川书房悬挂的唯一条幅便是唐先生所书),与我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同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时在京都访学。我们在谷川先生书房畅谈一整天(中餐由谷川夫人主厨),四人的议题是“封建”问题。后来聂长顺把谈话内容整理成文,题为《关于中国前近代社会“非封建”的对话》,发表于《史学月刊》。

  谷川氏服膺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界一些学者(有的是谷川的老朋友)至今抱持“泛化封建论”表示非常不理解。他说,这些老友以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则非也。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是斯大林教条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悖。他说: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而发展必须首先探究她的本来面目,找到她的基本理念、逻辑原点和逻辑结构。斯大林把“五种生产方式形态”模式化,是机械的、专断的,并不尊重马克思的本来面目和根本原则,并不是对马克思学说的发展。像冯先生的《“封建”考论》那样,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