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军出征时唐继尧的财力(1)(2)
辛亥革命网 2020-04-07 09:2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开林 查看:
有人写论文说:“1912年,全省财政收入639.38万元,其中盐税180.54万元,盐税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8.24%,1913年占20.27%”【武晓芬《清代及民国盐政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再看1913年的岁入总数7317378元,云南的产盐能力没有增加,却比1912年多收入一百万元,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央批准1914年3月之前的盐税不上缴,只是在支出账目上减少,并不是在盐税田赋矿冶等生产能力的收入账目上增加,为什么在收入和支出账目上都会高达七百万呢?
又有人结合《盐政实录》第四辑里的全国盐政统计表写论文说:“盐税收入更是颇丰,仅以1915年为例,云南财政收入为440万元,其中‘盐税收入为300万元,盐税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68.2%”【注:赵小平《盐与唐继尧时期的滇系军阀》,载于《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2页】。短短两三年里,没有出现重大的经济变化或者战争,盐税在云南财政收支里占的比例如此悬殊,令人费解。护国运动后云南制作的许多财政收支和盐税统计表格,在数字后面隐藏着许多玄机,给研究工作者造成极大的困惑。
二、护国军出征之前云南突然增加的资金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2月25日云南声电致讨,掀起了护国运动。李烈钧来云南时带有大量资金,据李根源《雪生年录》第68页记载:“协和带滇现洋百箱,余与(张)木欣所筹措。”袁世凯密探赵国勋致杆臣函中叙述道:“李协和来滇时,携有四十余万元,由华侨寄来百余万元,现稍觉活动,终属不可久持。”【注:《赵国勋致杆臣函》,载《护国运动资料选编》,第125页。】这40万元的一半交给了唐继尧。龙云在《云南护国起义简述》中记载道:“自护国军兴,支出剧增,除李烈钧助饷二十万元外,其他毫无外援。”【注: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六辑,第12页】。唐继尧得到李烈钧的20万元后,只交给督署十余万元。《义声》报1916年5月19日记载云南都督府财政开支:“前由第二军总司令官李协和君带来华侨捐款十余万元,数月以来,赖以支持”。云南都督府财政数月以来的开支就靠这点钱吗?这又是一个谜。
1916年1月8日《时事新报》,稽核分所决定让云南提用协饷
护国运动爆发后,云南都督府向盐务稽核分所要求把全部盐税提用在云南,不上缴中央。据1916年1月8日《时事新报》的报道,稽核分所磋议良久作出了决定:“决定该省盐款项下,应解中央之正税银两,仍照例不得挪动,其向来核准截留之协饷,许其如数提用。……盐税岁入可三百万,而截留之数约八十万云”。这时,盐务稽核分所不同意改变原定的规矩,仍要求上缴300万元盐税,再由中央给于协饷80万元。
1916年1月11日《申报》报道云南政府武力通牒
1916年1月11日《申报》登载:“云南政府以正式通牒云南盐运使,谓盐税之收入为大借款之担保,曩云南省应受北京政府补给军费十二万五千元,即由此项盐税收入之内支拨,今兹如不承认将此补给之款交付云南政府,即将盐税全部没收……闻政府已有承认之说。”
云南政府以武力逼迫盐运使,盐务稽核分所不得不重视。
1916年2月28日《时事新报》,稽核所允许每月拨12万5千
1916年2月28日《时事新报》报道:“滇军政府与洋人商议,将盐款二百余万截留云南,不解中央,稽核所只允照去年中央允准月拨十二万五千,余不允,现滇军政府已派员自赴产盐地另征”。
稽核所的回答,说明1915年中央政府就允准月拨12万5千元给云南,那么全年的协饷就应当超过150万元了。
1916年2月24日时事新报,云南加征额外盐税
1916年2月24日《时事新报》报道海关与盐税:“现闻滇人自行加征额外盐税,并组织特别机关征收,与寻常盐税无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