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上渔翁”——辛亥年间袁世凯的公众形象与权势格局(4)

辛亥革命网 2016-09-05 09:32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作者:马建标 查看:

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清廷对于应付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已经表现得力不从心。在清廷围绕袁世凯的“起用”问题上,驻外使节、朝野官绅和地方督抚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其中。

  [6] 先前研究虽注意到袁世凯的“洹上渔翁”形象,但只是对其照片本身内容的考释,没有注意到袁的这一公众形象的塑造及其背后的权势格局的演变。此外,既有研究重心多强调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的“复出”,而忽略了此前的局势演变对袁世凯政治前途的影响。相关研究,参见李健武:《<蓑笠垂钓图>照片人物考》,《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张华腾:《洹上渔翁垂钓照考释》,《文博》2010年第1期;骆宝善、刘路生:《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史学月刊》2012年第3期等。

  [7]张华腾:《洹上渔翁垂钓照考释》,《文博》2010年第1期,第37页。

  [8]张华腾:《洹上渔翁垂钓照考释》,《文博》2010年第1期,第37页。

  [9] 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第18卷,第601、602、603页。

  [10] 袁克文:《洹上私乘》,第33页,收入沈云龙编:《袁世凯史料汇刊》,第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无影印日期。

  [11]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8卷,第431页。

  [12]袁克文:《洹上私乘》,第33-34页。

  [13]袁克文:《洹上私乘》,第34页。

  [14]张华腾:《洹上渔翁垂钓照考释》,《文博》2010年第1期。

  [15] 丁卫东:《论丁未政潮》,《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第87页。蔡乃煌与袁世凯往来密切,其通信话题不限于寻常公事,而涉及日常生活。详见《袁世凯全集》,第18卷,第623、653页。

  [16] 《袁世凯全集》,第18卷,第323页。

  [17]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卷,第272页。

  [18] 关于孟森与《东方杂志》的关系,详见承红磊:《孟森早期史事考略》,《史林》2012年第5期。

  [19] 徐世昌:《韬养斋日记》1911年5月8日,天津图书馆藏影印本。

  [20] 《那桐日记》,下册,第688页。

  [21] 《徐世昌日记》,1911年5月12日。

  [22]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23] 孔祥吉:《清人日记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6页。

  [24] 《内阁协理那桐恳请收回成命折》,《申报》1911年5月17日,第2版。

  [25] 《东滇两督拟请郑重阁臣》,《申报》1911年1月11日,第5版。

  [26] 《专电》,《申报》1911年2月22日,第3版。

  [27] 《中英交涉》,《申报》1911年3月8日,第4版;《退让即交涉之进步》,《申报》1911年3月18日,第4版。

  [28] 《专电》,《申报》1911年5月30日,第4版。

  [29] 《袁世凯被摈于泽那》,《申报》1911年6月10日,第4版。

  [30] 《京师近事》,《申报》1911年6月27日,第6版。

  [31]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岳麓书社,2012年,第48页。

  [32] 类似张謇这样的东南士绅阶层,他们在政治上并不因循守旧,而是能够与时俱进。晚清士绅阶层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型,辛亥年确属一个关键年份。关于晚清士绅的政治身份转型,可参见Mary Backus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transformation in China,Stanford U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51-263.

  [33]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第169页。

  [34]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169页。

  [35] 这里所指的“军”,主要是指1895年之后袁世凯所训练的北洋陆军集团,所谓的“绅”,就是接受传统教育和拥有科举功名的人,或在政府任职,或在地方拥有田产。在辛亥鼎革之际,张謇就是地方绅士集团的典型代表。关于军绅政权之研究,详见陈志让:《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 详见,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第21页。

  [37] 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第177-178页。

  [38]章开沅:《张謇传》,第180页。

  [39] 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第6卷,1994年,第564页。

  [40] 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80页。

  [41] 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卷,2012年版,第272页。

  [42] 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650页。

  [43] 1911年,张謇61岁,故称老夫。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80页。

  [44]章开沅:《张謇传》,第227页。

  [45]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第2卷,第272页。

  [46] 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8卷,第680页。

  [47] 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650-652页。

  [48]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651页。

  [49]章开沅:《张謇传》,第225页。

  [50] 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80页。

  [51] 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是“官与绅共治天下”。关于传统的绅权,详见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岳麓书社,2012年,第45页。

  [52] 其具体时间,是1911年10月15日,张謇等人在上海赵凤昌宅中的惜阴堂做出拥护袁世凯的决议,是为拥袁的开始。先是促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进而拥之为共和政府的总统。详见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176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