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蒋翊武军事思想(6)

辛亥革命网 2014-11-05 14:0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江祁 查看:

蒋翊武在反清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有铁血救国的反清革命思想、注重素质的军队教育思想、以战止战的国防战略思想和知己知彼的军事统计思想。蒋翊武的军事思

  第二,讲求军事的策略性。《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这说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给予特殊的关注。蒋翊武深谙此理。在他看来,发动武装起义,除了召之能来,来之能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战则必胜”[2]。而要获胜,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就必须研究军事策略,运用军事策略,伺机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从而达于以智取胜,实现军事的政治目的。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蒋翊武的军事策略是,在建军上,对清政府的新军进行革命化的改造,把反革命武装改造成为革命武装,使之为我所用;在战略上,主张一省举义,他省响应,使清政府顾此失彼,陷于混乱;在战术上,灵活机动、避实就虚,实现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正是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促成了武昌首义的发动和成功。所以,军事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就是蒋翊武军事思想的重点,也是蒋翊武军事思想的主要特色。

  第三,讲求军事的科学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军事也不例外。在军事实践中,只有掌握其规律性,才能增强军事活动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组织和发动反清起义等军事活动中,蒋翊武善于分析和研究当时的形势,坚持不断探索实现克敌制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当时世情、国情、军情,适应中国近代军事发展的军事思想。他的武装反清思想切合反清斗争的实际,探索出一条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情况下克敌制胜的道路,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他的军队教育思想注重战争实施者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改变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术”有余而“学”不足的偏向,开创了中国军事术、学并进的道路。他的国防战略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防问题的实质,指明了中国近代国防建设的方向。他的军事统计思想正确地阐述了统计与军事的关系,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蒋翊武的军事思想虽然还不够全面和深刻,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我国近代军事思想武库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政协澧县委员会编.澧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6.

  [2]漫征.共和元勋蒋翊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蒋翊武.祝词[J].陆军学会编.军事月报.1912(1).

  [4]刘泱泱编.黄兴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冯自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革命团体[A].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C]. 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朱德.辛亥革命回忆[A].田伏隆等编.忆蔡锷[C].长沙:岳麓书社,1996.

  [7](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温楚珩.辛亥革命实践记[A].湖北省政协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9]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民族史料专辑[C].1986.

  [10]翊武.统计与军事之关系[J].军国学社编.军华.1911(1)、1911(2).

  [11](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曾业英编.蔡锷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