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中国同盟会(4)
辛亥革命网 2014-10-08 15:2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萧致治 查看:
同年,章太炎又以《民报》长的名义,发表《伪〈民报〉检举状》指责孙中山通过向华侨筹款,“怀挟巨资,而用之公务者什不及一。《民报》所求补助,无过三四千金,亦竞不为筹划,其干没可知已。”声言“今之《民报》非昔之《民报》。昔之《民报》为革命党所集成,今之《民报》为孙文汪精卫所私有。岂欲伸明大义,振起顽聋?实以掩从前之诈伪,便数子之私图。”“综观孙文所为,岂欲为民请命,伸大义于天下?但作贼耳。”原来《民报》从1908年被日本当局封禁后,汪精卫秘密编印了《民报》25、26号,托名在法国巴黎印刷出版,实则仍在日本印行。因此,章太炎看到后即借题发挥,恶毒攻击。孙中山看到陶、章的造谣中伤,一肚子冤屈。曾在致吴稚晖的信中附言申辩。章说孙中山从事革命筹款是为了图一己之私利,纯属黑白颠倒。孙说:从事革命十余年来,“除得到同国人及日本人之助,“前后统共不过四五万元耳”,“所赞资财多我兄弟二人任之,……若为图利计,我亦何乐于革命,而致失我谋生之地位,去固有之资财,折我兄弟己立之恒产耶?”他认为章太炎的攻击,比陶成章更加卑劣“真不足辩。”对于章太炎的诬陷,黄兴与汪精卫等商议,“不必与之计较,将来只在《民报》上登一彼为神经病之人,疯人呓语,自可不信,且有识者亦己责彼无地矣!”
黄兴一方而坚持原则,反对陶成章的无端攻讦;另一方面仍以团结为重,对陶、章进行规劝,使他们态度逐渐转变。1910年11月,陶成章回心转意,向同人表示:“孙文以后不必攻击,即意见不同、宗旨不合者,辩正可也,不辩正亦可也,……即个人私德有缺陷者,亦不可复加攻击。”“后来,黄兴等策划l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李燮和等皆应召回国参加。陶成章亦到达香港策应。武昌起义后,在上海的光复中,李燮和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黄兴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和不同意见的同志搞好团结的作用。
上述事实反复表明:黄兴的品德风格是十分高尚的。尽管他拥有雄厚实力,却甘当副手,竭诚拥戴孙中山为领袖;同盟会建立后,内部掀起三次“倒孙风潮”,拥护他继任总理,他却淡泊名位,始终不渝地拥护孙中山,维护同盟会的团结。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的崇高品德,实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楷模。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作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涌现了三对著名领袖:一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与杨秀清,二是戊戌维新中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三是辛亥革命里的孙中山与黄兴。他们都为救亡图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处理彼此关系的态度不同,结局却出现很大的差别。洪秀全与杨秀清为了互争权位,彼此残杀,弄得南京城里血流成河,最后彻底葬送了千万农民流血牺牲换来的成果。康有为与梁启超,虽然未见公开争斗,可是后来政治上完全分道扬镶,一个坚持帝制复辟,遭到万人耻笑,一个维护民主共和并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只有孙中山和黄兴,尽管曾经发生过矛盾,但是由于黄兴始终记住太平天国血的教训,始终注意维护团结,善始善终。其所以能做到这一步,是与黄兴不争名位,高度珍惜革命团结、特别是领导核心团结的态度息息相关的。黄兴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肯定与发扬。日本将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之举.从黄兴与盛宣怀的通信中看出,黄兴剥此次借债,内心是极为矛盾和无奈的.至于大笔借款,如前已述及,西方列强所借予中国的外债,大都带有极为苛刻的政治条件,而这些条件都触动了黄兴所要捍卫的国家主权.对此黄兴既极力反对,又探感痛心:“列强之亡人国,除用武力占据土地外,又有一种经济政策,即借款与其国,债重无还,监督其财政,吞灭其国土,所谓借债亡国,如埃及是也”。
其次,国内实力派袁世凯拥兵持重,仗势自傲,在以“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虚诺骗取民国大总统之位后,毫无行共和之意,大有谋专制之心。从禁国民捐到主谋“宋案”,从避国会举外债到丧国权求外债,袁世凯的种种行径都冲击了黄兴爱国理想的底线.尤其是黄兴苦心积虑倡导发动的国民捐运动,损害到有产者的利益,遭到袁世凯、黎元洪及一些绅商实力派的强烈反对。大总统袁世凯先消极敷衍,后索性一纸禁令废止,使得黄兴几乎毫无办法筹措经费.倍受经费之困的黄兴除辞却南京留守之职、以自己在国人中的影响奔呼告的形式强烈反剥损权误国的外债之外,已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抗衡。
黄兴的外债观在现实中内外交困,举步维艰,这使得他本来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心情,变得更为悲愤焦灼。爱国主义理想期盼与剥现实窘困的焦虑严催残着黄兴的身体:“我是心病而非身病,只要此身一日存在,我的忧国之念就不容或已。如今会突然罹此重症,或许是我的一腔热血犹有未尽,所以要恶数吐泻喷溅,有以报我国民。果真如此,那我此次必死无疑。”1916年9月,卧病在榻的黄兴最后一次发起反对北京政府将湖南水口山铅矿担保向日本借外债的运动。经各方努力,中日改订契约,借款额不变,改以制钱精炼的利益偿还。黄兴闻知后,欣喜异常,当即电告谭延闻,要他将此消息与交涉过程立即公布,“俾免人民疑惑”。一个月后,黄兴咯血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