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中国同盟会(2)

辛亥革命网 2014-10-08 15:2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萧致治 查看:

同盟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即认为“同盟会是以孙中山为中心所组织的革命团体”。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主要是忽略了黄兴的关键作用。

  最为难得的是,尽管黄兴拥有雄厚实力,却处处以革命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位。1904年秋,他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在友人掩护下到了上海,立刻邀集杨笃生、陈天华、张继、黄炎培、章士钊、蔡锷等数十人,“重新集合于英租界新闸新马路余庆里,拟即日分途运动大江南北之学界军队,起义鄂宁等处,不旬日会势大振。”环料万福华刺王之春案发生,黄兴等被牵连入狱。经过营救出狱后于l1月底逃亡日本。他抵日后一方而筹资营救尚且在押同志,另一方面又在华兴会的基础上,继续从事组织联络工作。据程潜回忆,是年12月,黄兴已与湖南留日学生宋教仁、程子楷、赵恒惕、欧阳振声、曾继梧、陈强、仇亮,云南留日学生杨振鸿、罗佩金、殷承擞、郑开文、唐继尧,直隶姜登选、江苏章梓、伍崇实,河南曾昭文等共百余人,组织革命同志会,从事民族革命。到了1905年春天,联络的同志日渐增多,黄兴准备正式成立政党,作为“革命之中坚”。当去和程家柽商议时,程劝告说:“革命者阴谋也,事务其实,弗惟其名,近得孙文自美洲来书,不久将游日本。孙文于革命名己大振,脚迹不能履中国一步,盍缓时日以俟其来,以设会之名奉之孙文,而吾辈将以归国,相机起义,事在必成。”黄兴认为程说得有理,决定暂缓建立革命政党,等待孙中山抵达日本以后再议。

  二 孙黄合作共建中国同盟会

  20世纪初,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全国人民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全国的最强音。要救亡必须联合起来,推翻卖国的清王朝。因此,实现全国革命派的大联合,是当时形势的紧迫需要,也是全体爱国志士的共同愿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国革命力量实现了大联合,为全国革命高潮的来临提供了组织保证。在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联合中,孙中山和黄兴的密切协作,实际起到了关键作用。

  孙中山和黄兴的密切协作,是从东京风乐园首次会晤开始的。会晤前,黄兴对孙中山大名虽有所闻,但从未见过面。而孙中山对于黄兴,连名字也许未闻。直到l905年7月下旬到了东京,见到宫崎寅藏,急切地询问东京留学生中有无杰出人物,经过宫崎极力举荐,他才知道黄兴是个“杰出人物”。于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前去会见。这种态度一方而表现了孙中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又表明孙对黄毫无所知。在宫崎的陪同下,孙黄两人在风乐园叙谈约两小时。究竟谈了些什么?史无详细记载。张继在《回忆录》中只说了“商组革命大同盟事”。冯自由在《中国同盟会史略》。中也只说:“黄等对总理备致倾慕,并愿率领华兴会全体会员与总理合组新革命团体,总理深表赞同”。宫崎因为懂汉语,同样不知其详。只说“寒暄过后,彼此不拘礼节,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他们很快就谈起国家大事来。我虽然不大懂中国话,不知他们谈些什么。但是,中国的革命豪杰在此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和末永节互相频频干杯。大约有两小时,孙、黄两人专心商议国家大事,酒肴少沾。直到最后,他们才举杯庆贺。”从这些记载看,两人商谈的内容不外救国大事,特别是如何联合全国革命力量,共组革命同盟。这次首晤,由于畅谈甚欢,实为成立同盟会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次晤谈,意义巨大。民国初年某报指出:“考吾国革命由来己久,志士之亡命海外者不可胜数,惟漂泊无定,势力微弱。直至孙文、黄兴二氏相见于东京之后,革命事业方见发展,收联络之功,有一泻千里之势。今日之成功,当时运动之力居多也。”足见其意义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

  在组建同盟会的过程中,两人配合十分默契。首先是商议革命组织名称。1905年7月29日,同盟会主要骨干八九人在程家柽寓所开预备会议,商量会名和有关事情。孙中山建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党”。黄兴认为,如果采用此名,难于为一般群众接受,将给党员行动带来不便,不利于做群众工作。经讨论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当时广大群众尚未完全觉醒,在一般人眼里,革命就是“造反”,“造反”不但会招惹杀身之祸,甚至诛连九族。所以,如果用“中国革命党”这个名称,群众会敬而远之,这对于组织的发展和联系群众都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黄兴的建议,是一种稳重的表现,体现了他的笃实作风。名称上虽只有几字之差,对于组织的发展,关系却极为重大。其次是同盟会誓词的确定。在组建过程中,孙中山很重视加盟时宣誓,认为是入党者坚定革命决心的重大手续。在7月30日的筹备会上,他提出盟约式样,大家推举黄兴、陈天华审定。审定后的盟约如下:

  立誓约人某某省某某府某某县某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中国同盟会会员 某某某

介绍人 某某某

天运 年 月 日

  现在己无法确知,黄兴等审定时作了哪些修改。不过和此前在欧洲吸收会员时的《盟约》比较,大体有三处改动:1.立誓约人后而加了某省某府某县:2誓词最后两句由“有渝此盟,神明殛之”改为“如或渝此,任众处罚”;支盟誓时间原写“黄帝纪元四千六百四十二年某月”改为“天运某年某月某日”。这三处改动带有实质意义的只有“神明殛之”一语。“明殛之”为会党宣誓时常用,带有迷信色彩。“任众处罚”则体现民主监督精神。大家宣誓后孙中山提出:“众人盟书由我保管,我之盟书请诸君举一人保管”。众推黄兴担任。

  其次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与通过。立会须有章程,才能有章可循。筹备会上大家推举黄兴、蒋尊簋、汪兆铭、陈天华、宋教仁、程家柽、马君武和孙中山等8人负责。8月20日召开成立大会,首先通过会章,由黄兴代表起草组宣读,经过讨论后略加修改通过。中国同盟会章程烘30条(现在只能找到l906年修订的24条本),大旨取三权分立。总部设总理和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地址设于东京。总部之下,国内设东、西、南、北、中五部,国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部。各省及海外各地设立分会,公举会长,受总部统辖。总理、评议部、司法部人员由全体会员投票公举。执行部职员由总理指任。这个章程大体反映了当时西方的民主制度。

  同盟会章程通过之后,紧接着即按章程确定干部人选。遵照会章,总理应由全体会员投票公举。黄兴体察同人心意,建议变通处理。他说:“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大家同意,众喊赞成。“孙中山随即提议黄兴任庶务。”“庶务实居协理之职,总理不在,有全权主持”。“从此,同盟会的全部系统,逐步得以建立。干部人选确定之后,黄兴又提议,《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同人半皆已入本会,今该社员愿将此杂志提入本会作为机关报,何如?大家拍手赞成。这就是后来在宣传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民报》之由来。同盟会建立后,由于总部设在东京,孙中山即使在日本,也是常住横滨。因此总部实际工作,长期是由黄兴及其挚友刘揆一主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