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9)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李喜所 查看:
"通世界万国,有急剧的战争,有平和的战争,或战以工,或战以农,莫不待助于理科。是故,理科者,实无形之军队,安全之爆弹也。凡国于斯土者,能战胜于斯,则其国强,其民富;不能战胜于斯,则其国弱,其民贫。生存竞争将于斯卜之,优胜劣败将于斯观之".[19](1903年第1期)
《亚泉杂志》的一篇论文讲得更具体:
"航海之术兴,而内治、外交一变;军械之学兴,而兵政一变;蒸气、电力之机兴,而工商之政一变;铅字、石印之法兴、士风日辟,而学政亦不得不变。"[20](1900年第1期)
这里将自然科学与社会变革及国家富强的关系讲行十分透彻,非常有利于提醒全社会对理工科的重视。然而,也透露出一种倾向,即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一开始就打上较浓厚的政治烙印,其直接后果是在近百年涌现出一批政治科学家,高水平的纯科学家则相形见绌。
除了上面评介的这些新学科外,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图书文献学等,在清末民初也浮出了水面。总之,将辛亥革命时期视作近代新学科的奠基期,是合乎历史实际的。
【参考文献】
[1]广益丛报[Z].
[2]王栻。严复集[Z].北京:中华书局,1996.
[3]袁英光。王国维年谱长编[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4]新世界学报[Z].
[5]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Z].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6卷[Z].
[7]制言[Z].
[8]新民丛报[Z].
[9]新小说[Z].
[10]绣像小说[Z].
[11]阿英。小说三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邓绍基。回顾百年文学史的一点想法[J].文学遗产,1997,(3)。
[13]国学论丛[Z].
[14]黄遵宪。日本国志[M].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1895.
[15][日]西周助。西周全集[Z].宗高书房,1980.
[16]王国维文集[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7]蔡元培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政法学报[Z].
[19]科学世界[Z].
[20]亚泉杂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