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展望(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 作者:何一民 查看:
区域城市研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区域的划分。施坚雅关于中国宏观区域的划分方法对中国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由于施氏理论本身存在若干不足,其区域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施氏所划分的区域提出质疑。施氏主要是以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划分区域的依据,[14]然而对中国城市按区域划分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其参照系数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也可以是自然的、地理的或是民族的等等。因此早就有中国学者指出如何为区域中的一系列城市建立一种综合体系需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15]也有学者主张对于区域范围的划分问题,除了考虑行政的、地理的、经济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范围外,还应考虑结合城市史的特点来确定划分标准。首先要考虑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范围,这可以视为区域城市史研究的范围;其次要考虑城市体系区域范围的动态性,所以区域城市史研究的区域范围也应根据城市体系的发展演变,采取历史的动态的划分标准。[16]20世纪90年代,部分中国学者开始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经济的、地理的、政治的多种因素的结合开展了对部分区域城市的研究,如以一个省区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或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或以数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个案城市研究存在的孤立、静止的缺陷,开拓了城市史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史研究的层次,扩大了研究视野,并突破了施坚雅的区域城市研究模式。
城市类型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有一定研究进展和成果但总的说来还不够深入。因而对各种不同类型城市进行深入研究,如对专业商业城市、专业港口城市、专业工矿城市、综合性多功能城市等分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和成长周期,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热点。
此外对众多的中小城市的研究也将随着城市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而广泛开展。
4.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现代化的研究,拓宽其研究领域。
城市现代化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等同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研究城市现代化与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不能划等号。城市无论是作为一个地域空间,还是作为社会、经济的有机体,都与农村有着巨大的区别,城市无论在经济、政治、精神以及其他一切方面都优于农村,作为现代化先导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发源地。因而研究城市现代化与研究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在许多内容方面是相重叠的,为了体现城市现代化的特色,所以要研究最能体现城市现代化内涵重点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城市人的现代化、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此外关于城市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性、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城市社会问题等课题研究都应进一步加强。
5.广泛开展城市史比较研究。
中外城市比较研究、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比较研究正方兴未艾,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受到研究者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上海学者关于上海与香港的比较研究,还有上海学者与日本学者合作关于上海与横滨的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博士生对上海与大阪的比较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比较研究需要注意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另外还需要注意城市间的可比性。目前对国内城市间的比较研究正在逐渐形成热点,比如对北京与上海的比较研究、成都与重庆的比较研究、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的比较研究等都已受到关注。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是以西方城市为追赶目标,但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国情差异,盲目学习西方城市,导致城市出现畸形发展。因而开展中外城市比较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前沿意义,有着创新性和开拓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直接提供历史的借鉴。因而开展中外城市比较研究将继续成为受关注的课题。但在选题方面要注意拓宽范围。目前中外城市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大城市之间进行比较,而中外城市发展的整体性比较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低层次比较水平上,特别是对于近代中外城市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还非常薄弱,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有关的研究专著。近代中西方城市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这种趋势至今仍在延续;但由于历史背景,国际环境以及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同,因而中西城市发展的道路也不相同。开展此类课题研究之所以少人问津,除了基本的语言条件外,还需要研究者不仅要对中外城市的发展状况非常熟悉,而且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要以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为楔入点和主线,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城市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西方城市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资料来源和经费的制约也是难度增大的重要原因。然而,正是因为难度大,所以才富有挑战性。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中外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增多,具备中外文化功底的学人不断加入到城市史研究行列,这类课题研究在21世纪会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