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展望(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 作者:何一民 查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必须要注意同层引进问题,具体讲就在宏观研究方面引进宏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中观研究方面引进中观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微观研究时引进微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如果非同层引进,难免发生不相适应性或排斥性,也难免不出现生搬硬套或贴标签式引进。
由于欧美等国较早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各国对城市史的研究也进行得较早和较深入,其理论对中国的研究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21世纪,我们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广泛地吸取世界各国的学术精华,关注其理论进展;另一方面,对国外的理论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就用的方法,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欧美各国的城市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方城市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上,有其局限性,并不能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即便是建立在对中国城市研究基础之上的相关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曾经对中国城市史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施坚雅区域城市研究理论,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近年来,部分中国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区域城市研究提出了若干理论概念和研究思路,反映出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区域城市史方面力求突破施坚雅等外国学者过分偏重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区域城市的思维模式,力求借鉴各种新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城市进行综合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研究的新趋向。因而对国外的城市理论进行充分的消化,加以辨别,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予以修正和创新,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进一步加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宏观研究和个体的微观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宏观研究必须要放在全球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有世界的眼光,有宽广的视野。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研究既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是也是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广泛开展,迫切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研究,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未来的5~10年内,中国将进入变动剧烈、充满矛盾和机遇的重要转折时期,许多城市将会因全球性的结构调整而面临严峻的考验,因而对不同类型城市发展周期和发展规律进行及时的研究,开展城市发展的宏观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和城市管理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使相当部分城市及时参考中外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根据城市发展周期的规律进行政策选择和结构调整。
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城市史整体的宏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说来研究的面还比较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探索才刚开始起步,很多认识还比较肤浅。10年前皮明庥先生曾提出加强“对中国城市系统和城市历史进行总体研究,组织力量编成宏篇巨制———中国城市史,或分别著录成中国古代城市史、近代城市史、现代城市史,还可以相应地编绘城市历史图册、城市地理历史、城市建置和行政管理史、城市人口史、城市近代化史、中国城市化史等”的建议,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加强对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宏观研究,也包括对区域城市群、城市体系、城市系统的整体性宏观研究,这将成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的一种研究趋势。目前虽然出版了部分整体性宏观研究著作,但总的说来,研究的深度仍然不够,因而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力量编著一部或多部具有权威性的鸿篇巨制的多卷本中国城市史,以及各宏观区域城市发展史等,是十分必要的。
与深入开展城市发展宏观研究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的微观研究。城市的宏观研究应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如果微观研究十分薄弱,就难以为宏观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因而进一步拓宽城市各层面的微观研究领域,特别是结合更多的学科,加强对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的微观研究,成为21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任务之一。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此一研究方法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3.城市发展研究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区域城市研究和城市发展类型研究仍将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此外对众多的中小城市的研究也将随着城市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而广泛开展。
21世纪,对区域城市研究和城市发展类型研究将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对象。中国近代区域城市研究是当前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的最新趋向。其研究特点是将中国按空间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研究单位,对各研究单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纳入同一个体系之中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区域城市史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性和地方性变异幅度很大的客观国情。在开展宏观的整体性的城市史之前应该精密细致地剖析不同区域城市在近代的变化、发展,现代化变迁的形式、内容和程度,才有可能准确精细地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史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