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展望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 作者:何一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显示了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与不足, 急需加以解决。本文着重对21 世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充分显示了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应认识到整个研究才开始起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仅具雏形,无论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方面都还存在若干问题与不足,急需加以解决,以期在21世纪更上一个台阶。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但至今还没有产生某种权威性的理论模式;不少研究者在理论方面还存在若干模糊不清的认识或生搬硬套的情况,如关于城市史的内涵、城市史的基本线索、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城市的发展动力机制等理论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发展分期的标准、城市类型划分的标准、区域划分的标准等理论问题的认识也比较混乱;在区域城市史研究领域内一些学者受国外的理论束缚仍然较大。

  在研究方法上,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相当部分研究者还未引起高度重视,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历史研究方法,并满足于对城市发展状况的描述性研究。

  在研究领域和选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关于单体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而中国各地差异巨大的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还处于薄弱或空白状态。单体城市研究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区域城市史研究和整体的宏观研究的全面展开。

  从城市结构的各层面看,经济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城市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并多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

  单体城市的研究和城市各层面研究的现状致使从经济角度研究区域城市史的成果相对较多,而从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区域城市史研究的成果偏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研究难度直接相关,也与理论和方法的贫乏有直接的联系。已有学者提出应综合研究区域城市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揭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形式和联系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城市的文化和社会研究,也是最有可能在学术上创新,应该引起城市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区域城市史研究一般停留在对少数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及部分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与相互关系上,很少研究区域范围之内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地区性城市和小城镇及集市等的互动关系,这样不能充分反映区域城市群系统的多层次性特征。另外,对直接联系城市和乡村的广大市镇、集市等研究的不足,也将导致区域城乡关系研究缺乏扎实的基础。当前区域城市史研究还面临着如何在单体城市研究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充分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优势和特色,避免区域城市史研究成果以单体城市研究成果简单拼凑组合的面目出现这一问题。

  人类历史进入到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必须与过去有机地联系起来。未来中国大多数各种类型的城市都是建立在许多世纪的传统之上,求变与连续性都是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因而深入认识城市的历史将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挑战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它直接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统计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乃至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料。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多学科的广博知识和宽阔的理论视野,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每当新的研究领域开拓,研究者都会感到学识不够。因而这种挑战性产生了巨大的学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事这一领域的学习与探索,带来了学术多元发展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理论的研究将会成为一个热点,呈现突进趋势。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要突破现有的研究水平,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首先就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要依赖于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科学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发展,是城市史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主要努力方向。近十年来有部分研究者尝试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使人耳目一新,很具说服力。但从总的来看,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中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还很不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