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1 00:00 来源:文汇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这些都是在孙中山回国前达成的约定。孙中山回到上海后,面临这种非常尴尬的政治安排。首先,他不愿意革命爆发之初就对革命的归宿有了预定安排;其次,若撕毁协议,惹恼袁世凯,政治风险会很大。考虑到起义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孙中山不得不接受了这种复杂的政治安排。因此,1912年1月1日成立的南京政府,必须称为南京临时政府,同一天就任总统的孙中山,必须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着眼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接受南北议和结果,他利用南京临时政府短暂的三个月时间,尽其所能为创立共和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在他去世后,鲁迅评价他:孙中山整个身心是为了中国革命和民族利益。
三个月时间里,南京临时政府非常急切地颁布了各个方面的法律,还制定了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为防止袁世凯上台之后对革命的背叛,从制度层面捆住袁世凯的手脚。
改纪年、废跪叩、禁缠足
当时扬州有个上了年纪的盐商专程到南京求见孙中山,孙中山亲自接见了他,见面后盐商马上要跪拜行礼,孙中山抢步上前扶住,告诉他民国不兴这套。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政策法令,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今天介绍与社会风俗变革相关的部分政策法令。
首先是改纪元、纪年,使用公历。在南京临时政府以前,中国实行农历,即阴历;同时以皇帝年号为纪年方式,1908年光绪去世,是光绪34年,1909年溥仪上台,是宣统元年。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使用公历,废除了传统的皇帝纪年的方式,是受到所谓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希望以此去除封建帝制的残余以及与国际接轨。但是临时政府改纪元不彻底,废除了皇帝纪元,却采用了民国纪元。比如1912年,称为民国元年,还是需要换算公元。
临时政府在推行公历过程中有些想当然,对中国的农历比较排斥。其实,中国是农业国,使用农历,大致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作,因此农历是有合理性的。临时政府虽然改用公历,但对广大民众来讲,短期内依然习惯按照农历方式纪年,所以在现实操作中有诸多不协调。直到1914年,当时的北京政府宣布,使用公历的同时,把阴历的每年第一天作为节庆保留下来,冠之以春节之名。
二是禁止在政府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行跪拜之礼。跪拜礼的形成有个历史过程,最早的跪拜礼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含义。秦汉时期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过渡性的小椅子,叫几;到宋代逐渐有了正式的椅子。跪拜礼的形成和椅子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宋代开始,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强化,明清达到顶峰。桌椅在民间和官方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强化的封建等级制度也通过跪拜之礼固化和制度化,到了清代,人们已对三跪九叩习以为常。
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希望以此破除封建专制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制约,推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来维护新生的共和国。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临时政府同时宣布,用鞠躬致意和握手的方式来替代跪拜,所以握手通行是这时候开始的。废除跪拜礼的规定在当时是耳目一新的。当时扬州有个上了年纪的盐商专程到南京求见孙中山,孙中山亲自接见了他,见面后盐商马上要跪拜行礼,孙中山抢步上前扶住,告诉他民国不兴这套。盐商大为感动,回去告诉家人说我今天才真正看到了民主。民主是抽象的,对这位盐商而言,跪与不跪,是对民主最直接的感受。
三是禁止缠足。一般认为,中国女性缠足的风俗是南唐时期李后主让宫女缠足在桌上起舞开始的。宫女们为了取悦他而纷纷仿效,这种宫中“时尚”又逐渐传到民间。宋以后封建专制逐渐强化,对女性人身权利有了更多桎梏,缠足现象在民间逐渐普及,且缠足年龄越来越提前,严重摧残了幼小女孩们的身心。
缠足问题引起重视是在鸦片战争后,当时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缠足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社会风俗之一,不仅因为这种风俗本身的残忍,更因为这个非常残忍的行为居然是女孩们最亲近的母亲强加的。传教士们大声疾呼:废除这种陋习。他们在各地成立“天足会”,并要求教会学校招收的女生一律放足。当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有识之士对此都有所呼应。但传教士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他们为了得到官方支持,求助于李鸿章,但李鸿章回答:虽然你们讲得都对,但中国政府麻烦已经很多,女子放足麻烦会更多。显然,李鸿章知道放足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这其实是对妇女身心的解放,一定程度上有社会变革的意义。传教士们非常失望,在他们看来,李鸿章是清政府中相对开明的官员,连他都不接受,可见为妇女放足的阻力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