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解析(5)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大同道路——孙中山研究》2010年10月版 作者:徐立刚 查看:
12月27日晚上同盟会领导层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时,“宋钝初主张内阁制,总理力持不可,克强劝钝初取消提议,未决。克强定期赴宁,向代表商定。”[29]
孙中山直接处理临时政府外交、财政事务,结果一无所获,同盟会中有人对孙中山不谅解,黄兴为此做了很多解释、说服工作。
从南京临时政府的运作情况分析可知,如果实行内阁制,黄兴当总理的可能性确实很大;宋教仁倡导的内阁制比起总统制来,更符合当时同盟会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实际。
(五)
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组织形式的产生、实行过程,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状况特点。
临时政府名为总统制,实际上近似于内阁制。孙中山不仅是立宪派心目中过渡性的总统,而且是南京临时政府里未充分地行使实权的总统。黄兴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位重权大、近似于内阁总理,但他并未蓄意谋权,而是尽力辅佐孙中山。这种状况是由历史发展加上现实局势决定的,不以孙中山当仁不让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同盟会历史的种种原因,孙中山原本不是同盟会强有力的实际工作领导者,后来自然不是南京临时政府强有力的政府首脑,而主要是一位国家元首。南京临时政府得不到国内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武昌起义后同盟会组织涣散,造成即使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并且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他也无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临时大总统行使权力名不副实的情况固然令孙中山不快,不过他也无须事后在不同场合旧事重提,公开抱怨。
总统制与内阁制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存在形式,二者各有短长。实践证明内阁制相对总统制而言更符合南京临时政府当时的实际,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当中对于宋教仁图谋私利的历史误解应当消除。
注释:
[1]薛恒:《民初内阁制与宋教仁的政治理念》,《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2]胡汉民:《胡汉民自传》,丘权政等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8页。
[3]章天觉:《回忆辛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二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页。
[4]宋教仁:《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3页。
[5]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第651卷,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53页。
[6]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