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解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大同道路——孙中山研究》2010年10月版 作者:徐立刚 查看:
(三)
孙中山主张总统制的想法不无道理,酝酿过程中的内阁制之潜在受益者黄兴又全力支持孙中山,然而总统制在南京临时政府确立后,并没有很好地实行,黄兴在临时政府里的实际作用类似于内阁总理。
孙中山自身颇具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领袖气魄。武昌起义后孙中山赶回国内,12月21日到香港时说:“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15]12月27日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各省代表会议派来欢迎他的代表,得知代表会拟选举自己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孙中山表态:“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的名称,在外国并非国家之元首。”得知代表会准备将临时大总统一职留待反正的袁世凯担任,孙中山表示还是可以先选举自己任临时大总统:“那不要紧,只要袁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临时字样,可以不要。”[16]孙中山坚决主张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有这两方面理由:一是在南北对峙的战争期间,南京临时政府以总统全权负责为宜;二是既然他此时被推举任临时大总统,就要大力实施他的政治主张,坚决让革命向前发展。不过,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后,未能如愿行事。
孙中山作为当选的临时大总统,安排政府各部门人选时,“先由代表开谈话会,总统交出部长名单,交换意见。当日初提黄兴陆军、黄钟瑛海军、王宠惠外交、宋教仁内务、陈锦涛财政、伍廷芳司法、汤寿潜交通、张季直实业、章炳麟教育。代表中有一派反对宋教仁与王宠惠及章炳麟者,又有以伍廷芳改外交者,争持不决。继由克强与总统商,以钝初主张初组政府,须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理由甚充足。但在今日情势之下,新旧交替,而代表会又坚持反对钝初长内务,计不如部长取名,次长取实,改为程德全长内务,蔡元培长教育,秩庸与亮畴对调。总统曰:‘内、教两部,依兄议。外交问题我欲直接,秩老长者,诸多不便,故用亮畴,可以随时指示,我意甚决。’商之代表会,外交、司法勿变更。克强复出席代表谈话会,以所取名单及总统意告之,众无异议。乃移开正式会,按照提出名单,投同意票,一致通过,而政府成立矣。”[17]
胡汉民说:“先生以余为总统府秘书长,各部之组织,则采纳克强意见。”[18]
黄兴当时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在临时政府里,黄兴是最忙的人,除军事外,议和、筹饷以及处理各方面关系等等,都离不开他的策划。[19]张继回忆道:“总理在临时总统期内,诸事由克强作主,总理毫未改本来面目。群众开会时,总理偶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坐位。而诸同志仍呼为‘先生’,甚少呼大总统者,气度使然,并非有人教之也。一般趋炎附势,概称克强为‘克老’。”[20]
时任南京卫戍总督的徐绍桢后来在日记中回忆说:“孙执政,事事求教于黄兴”。[21]此言也许有点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孙中山倚重黄兴之情形。
胡汉民也说:“时战事未已,中央行政不及于各省,各部亦备员而已;独克强兼参谋总长,军事全权集于一身,虽无内阁之名,实各部之领袖也。”[22]
孙中山则事后说:“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23]“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兄弟不负这个责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