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解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大同道路——孙中山研究》2010年10月版 作者:徐立刚 查看:
原题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解析——黄兴近似于南京临时政府总理》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在酝酿过程中出现了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后来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孙中山坚决主张的总统制,但实际上孙中山并未充分地行使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同盟会内部反倒由此产生了一些误解和不快。以往史学界似乎对此现象未进行多少深入分析,往往关注的是为防范袁世凯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从总统制向内阁制的演变。本文对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的产生经过与实行情况进行解析,以助于深入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状况。
(一)
南京临时政府组织形式的酝酿在武昌起义之后即开始,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起先在马君武等人与宋教仁之间,后来主要在孙中山与宋教仁之间。按同盟会领导层和各省代表会多数人意见,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总统制。
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宋教仁通晓近代政治法律,自武昌起义后一直大力倡导在中国实行内阁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宋教仁与黄兴、田桐等十余人于10月28日到达武昌。黄兴主军事,宋教仁主政治,主要致力于修订由汤化龙等立宪派于10月16日提出并由军政府宣布的鄂州约法。鄂州约法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完成并在12月2-6日革命党人机关报《民立报》公布,名称为《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约法第四章《政务委员》已经有内阁制设计模样。12月3日,雷奋、马君武、王正廷起草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公布,大纲对政体采用总统制,有关法规规定甚不健全。因而12月11日在《民立报》公布时,宋教仁特写了按语加以批评。因而与马君武等人结怨,以后矛盾又进一步加深。12月10日,宋教仁从武昌出发奔宁、沪方向。12月15日,宋在上海江苏教育会与各省代表相会,竭力说服各省代表同意‘决定中国采用统一制,立责任内阁,设政府于武昌。’马君武因此攻击宋教仁意在让黄兴出任大元帅,自己想当总理。”[1]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下旬回国后,以其声望等原因而成为公认的临时大总统人选。12月26日,黄兴、陈其美邀集在沪同盟会员在哈同花园宴请孙中山。席间,黄兴与陈其美、宋教仁密商,准备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分别向各省代表示意。晚上在孙中山寓所召开同盟会领导层会议,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
胡汉民的回忆将此事叙述得比较简单、顺利:“选举及组织政府问题,当然由党而决,遂开最高干部会议于先生寓邸,讨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先生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时列席者为余与精卫、克强、英士、钝初、静江(张人杰)、君武、觉生(居正)等。静江率先对曰:‘善!先生而外,无第二人能为此言者,吾等唯有遵先生之意而行耳。’众皆翕然。翌日,钝初等即入南京”。[2]
章天觉的回忆则是事情过程波澜起伏,但结果相同:“宋仍主内阁制不稍更。孙力持总统制不屈,面红耳赤,几至不欢。黄兴调解其间云‘俟至宁后,决于全体各省代表’,始散。宋即于是夜乘车赴南京。黄兴专车赶往。抵宁后,出席江苏谘议局代表会,提出三条:(一)改正朔用阳历。(二)起义时以黄帝纪元,今应改为中华民国纪元。(三)组织政府采取总统制。(一)(二)两条合并讨论,全体赞成通过,惟民间习惯,不禁于阳历下注明阴历节候。(三)总统制。宋教仁仍持己见,反对甚力,主内阁制,历指总统制之弊。讨论颇久,黄兴询众议,多数赞成总统制,照案通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