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昌起义研究综述(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8 00:00 来源:《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 作者:朱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湖北何以能成为”首义之区”对此,论者多认为有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分析较多的是主观条件。 ,近年来武昌起义研究综述,

  四、共进会、文学社评价

  过去,史学界对共进会成立的影响及其纲领中的“平均人权”,多持否定态度,至于共进会与文学社在发动武昌起义过程中谁的功劳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很少有人作专门论述。近年来,这两方面的研究均有新的进展。

  有人认为,共进会改“平均地权”为“平均人权”,是为了更易于发动会党起来革命。“平均人权”同英、法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鼓吹的自由、平等一样,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它在组织和动员会党群众反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石芳勤《略论共进会的性质和作用》,《历史教学》1979年第11期。)。

  关于共进会在武昌起义期间的表现和影响,有同志 认为其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第一,共进会会员们为反清事业作了艰苦的奋斗;第二,在积极发动革命武装力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第三,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与文学社联合发动了武昌首义,不过,共进会在其实践中令人感到遗憾的方面也不少。例如,在运动新军的过程中,共进会就更多地反映了它的宗派小团体主义。此外,共进会员自认为出过国门,瞧不起土生土长的文学社,几欲驾凌其上,加以吞并。武昌起义成功后,共进会又排挤和打击文学社,甚至采取卑劣手段,暗杀文学社成员。论者还将共进会与文学社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作用只能列于第二位。就在新军中的组织建设工作来看,共进会不及文学社。文学社经过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三易其名”而成,除军队同盟会外,都有立社宣言和章程,可见组织之缜密,此其一。从在军界所发展的革命势力来看,共进会也不及文学社。文学社经过埋头苦干,到1911年5月即在湖北军界发展至三千人。共进会起初与军界几乎没有联系,直到1911年春才正式涉足军界,发展人数综计二千人左右,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文学社员,此其二。从武装起义的筹备情况来看,文学社起了主导作用。所有关于起义的军事筹划、布置,均由文学社负主要责任,共进会只承担草拟文告、制定旗帜、配制炸弹等有关政治方面的事务。起义之前,军事为第一要务,而文学社在这方面占有操纵全局、举足轻重的位置,此其三。从参加起义的经过来看,论功文学社亦应居首位。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约二千多人,共进会、文学社成员具体各占多少不可考,但就两团体在军队中的人数来推算,则文学社参加起义者应多于共进会人,至少也是大体相等。至于阳夏光复之役,文学社的功绩是无须争辩的,因为此两处的起义,主要为文学社的阳夏支部所发起,其人数大大超过共进会(周秋光《共进会平议》,《青年论文选》。)。

  五、对几个人物的评价

  1、孙中山 长期以来,许多论著在谈到武昌首义时,都很少提及孙中山。近年有人专门撰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认为孙中山虽对武昌首义的胜利之速缺乏思想准备,但历史的真实展示出他和他的战友们与武昌首义的胜利有着深刻的联系。首先,首义爆发前,孙中山和湖北、湖南地区的革命组织、革命分子有过长期的联系,这种联系深深地影响了湖北、武汉地区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其次,孙中山不仅在国外结识和哺育着湖北地区一大批留学生中的革命分子,而且通过这些留学生或派出专人联系湖北地区的革命组织、革命力量;再次,孙中山对湖北地区的革命影响,还表现在他对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的支持,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武装部署。总之,孙中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对湖北地区的革命影响,促使了湖北革命力量的生长、发展,是武昌首义成功的根本条件之一(皮明庥《孙中山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论文集》。)。

  2、黄兴 黄兴在武昌首义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的论者列举一系列事实,指出黄兴能较早地认识武汉作为首义之区的客观必然性,表明了他的过人之处。但他这种认识是远距离的,不具体的,而且在行动上并没有跟上武汉地区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他迟来湖北一步,恰恰给黎元洪这样的旧党上台造成了可乘之机。事实表明,孙、黄等同盟会领导人对革命实际缺乏深切了解,对各地革命组织缺乏直接掌握,因而对武昌首义乃至整个辛亥革命的领导都是无力的软弱的,也是不够适时的(皮明庥《论武昌首义中的黄兴》,《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