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昌起义研究综述(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8 00:00 来源:《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 作者:朱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湖北何以能成为”首义之区”对此,论者多认为有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分析较多的是主观条件。 ,近年来武昌起义研究综述,

  对黄兴所指挥领导的阳夏战争最后遭到失败应如何评价?论者认为,“失败并不是绝对的,它又包含着胜利的因素。如果把视野展开到全国的范围内,那么阳夏之战在政治影响上的胜利,简直可以超越它本身所遭到的失败。”就黄兴个人来说,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表现出英勇无畏、自我牺牲和身先士卒的革命献身精神;在官兵不应命,部队无训练的状况下,提起决心调度指挥,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才能。而战争的失败,归根结底是敌我力量悬殊造成的,黄兴的个人责任不是主导因素。当然,在战争的指挥上黄兴也有错误之处,如反攻汉口即犯了操之过急、盲目轻进的弊病;汉阳战败后提出放弃武昌的主张,也体现出他的动摇软弱(皮明庥《论武昌首义中的黄兴》,《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还有人指出,武昌起义爆发,黄兴闻讯即由香港赶赴武汉前线。汉口失守后,他就任民军战时总司令,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了汉阳保卫战,从而保卫了武昌,为革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促进了各省的反清独立,最终迎来了清朝反动统治的覆亡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诞生(《黄兴集》“前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也有人认为,汉阳战败,从主观方面来说,黄兴作为总司令应该检讨自己的责任,不能只责怪部下不听话,抱怨武器不精良。他甚至散布过失败主义情绪,提出放弃武昌的主张。尤其是受到一点责难之后,他即不顾战时总司令的职守,撒手不管,未免气量狭小。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黄兴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革命领袖来当主帅,统率湘鄂两军,调和各派意见,苦守苦战,汉阳绝对不可能坚持近一个月,革命也不会在全国如此广泛地发展。有些湖北革命党人不论功过,也不检讨自己对总司令的工作支持不够,把汉阳失败的责任全推到黄兴一人身上,这也有失公道(吴剑杰《辛亥革命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关于黄兴在汉阳失守后是否曾提出放弃武昌的建议,国外有学者认为,武昌与南京相距遥远,在当时既无补给又缺乏交通工具,而且随时有被清军沿途袭击的情况下,黄兴会提出放弃武昌转攻南京的主张,实在是难以置信。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湖北某 些军阀政客出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要挑起人们对黄兴的恶感而蓄意捏造的。”(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页。)国内史学界则比较普遍地认为黄兴提出放弃武昌确有其事,有人指出,汉阳失陷后,黄兴消极思想很突出,难免将敌我力量估计不当,对武昌的得失利害关系,也缺乏全面分析,因而在一次会上提出放弃武昌转攻南京,然后再图收复武昌。这一事实,当时在场的革件党人过后均有明确记载(石芳勤《黄兴在汉阳失守后是否提出放弃武昌的主张》,《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3、黎元洪 黎元洪是怎样被拥立为都督的?过去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立宪派策划和倡议的结果,另一说认为是由革命党人临时仓促决定强令他出任都督的。近几年来,许多论者撰文指出,这两种说法均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情况是,推举黎为都督,出自革命党主动的行动,并且在首义爆发之前就曾多次酝酿,非临时仓促议定。有论者还进一步探讨了黎元洪登上都督宝座的各种条件,认为对内对外的客观需要,是黎上台的必要前提;文学社和共进会所存在的矛盾,也只有推出黎元洪才不致激化,黎元洪接受革命党人的反满革命思想,是他站到共和旗帜下的转折点。此外,黎的经历、所受教育及其社会地位,也是他在武昌起义后充任都督的有利条件(皮明庥《黎元洪是怎样被拥立为都督的》,《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楚任《试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黎元洪》,《河北大学学报》1881年第3期;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下册第59—64页。)。

  如何评价黎元洪任都督后的表现与影响,目前仍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他是利用职权,破坏革命,逐步篡夺军政府的领导权和首义的胜利果实(竺柏松《关于武昌起义领导问题》,《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有的同志则不同意上述意见,认为黎任都督既是革命党长期酝酿和主动推举的,就谈不上是篡夺领导权。论者指出,革命党推选黎任都督,自应让其行使都督实权,因此不应指责他确立都督总揽军政事务的最高权力地位(任泽全《武昌起义胜利后的领导权问题—与竺柏松同志商榷》,《江汉论坛》1982年第4期。)。有人明确指出,黎元洪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起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清政府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1、号召各省响应起义;2、策反清军归附革命;3、督师武汉抗击清军;4、平衡、折冲党人纠纷(刘重来《浅议黎元洪的历史功绩》,《历史知识》1985年第4期。)。

  还有人认为黎元洪出任都督,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他的上台,一方面有利于起义者及时顺利地建立政权,稳定局势,另一方面又倚伏着使起义者丧失政权的危机;黎的举动为其他省的汉族官绅作了附从革命的楷模,起到孤立清廷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所谓“咸与维新”的局势,潜伏着导致革命失败的隐患(林增平《黎元洪与武昌首义》,《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

  担任都督之后的黎元洪,阶级属性有否变化?过去只是笼统地称之为旧官僚或封建势力的代表,直至今日这种说法仍很流行。但也有一部分论者指出,黎在被迫出任都督后,督师抗击清兵、揭露清廷统治的罪恶,策动清军将领反正等等行动,表明他态度明朗,基本上信守了共和主义。因此可以说,武昌起义后的黎元洪,是一个温和的但远不是清醒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楚任《试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黎元洪》,《河北大学学报》1881年第3期。)。还有人认为此时的黎元洪,既不是革命派,也不是极端的反革命派,而是中间力量的代表。当时,革命和反革命双方都拼命设法争取黎元洪,就是因为他代表着一种举足轻重的中间力量(肖致治、任泽全《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后的转变初探》,《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4、汤化龙 过去在评价武昌起义期间的汤化龙时,往往贬多褒微。最近几年,有人指出首义爆发之后,汤化龙参加革命,虽然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1、参与创立和支持湖北军政府;2、以咨议局名义通电全国,在动员各省咨议局人士附和革命上产生了积极影响;3、演说鼓动,壮大革命声威;4、对外宣布政策,赞助共和;5、动员海军起义;6、反对谭延□任湖南都督;7、参与制定《鄂州约法》。其主要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排斥革命党人;二是在和褒世凯议和过程中态度有某种动摇(杨天石、王学庄《汤化龙玉电辨讹》,《讨论会论文集》。)。

  另外,对汤的评价还有这样一种观点,汤化龙转向革命,虽不无应变成份,但更主要的是他本人已具备了转变的思想基础,因此,不应解释为个人投机。汤化龙在首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汤赞助革命的态度,还影响了对革命怀有疑虑的一批人,尤其是促使武汉资产阶级及其团体采取了支持革命的立场。同时,汤化龙立宪派对黎元洪的支持,对黎最后篡夺军政府大权,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但是汤化龙与革命派不是敌对关系(李育民《试论武昌首义中的汤化龙》,《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关于汤化龙在首义期间是否秘密参与反革命串联,打电报给清政府表示效忠一事,过去多持肯定意见。近年来有人通过考证,认为所传汤化龙“密电”,并不足信(杨天石、王学庄《汤化龙玉电辨讹》,《讨论会论文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