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作者:李文海 查看:
当然,这需要作艰苦的努力。没有危机感,没有紧迫感,也是不行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上有没有地位,人家看不看得起你,首先取决于经济力量,取决于国家的强弱。中山大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是讲西方人的“中国观”的变化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文章说:16-18世纪,欧洲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繁荣富庶、物产丰富、政治清明、拥有最古老优秀的文化、优雅的艺术、先进的技术的美好国家。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一度被视为‘样板’的中华帝国产生了轻蔑和敌视的态度,以侮辱和谩骂取代了以前的尊敬和颂扬。贫穷而野蛮,落后而停滞,闭塞而傲慢,道德败坏,极度虚弱,再加上腐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构成了新的、但显然是否定性的西方人的中国观。”(吴义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使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大的影响力,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首先要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实力,加速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当然,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身就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总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客观现实,不是减弱而是极大增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紧迫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努力体现与弘扬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李文海,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