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作者:李文海 查看:
四是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努力赶上并在有些领域超过世界发展水平,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让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发言权,更大的影响力。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样,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将近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关于文化的发展,说过一句非常简明又非常深刻的话:“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文化偏至论》)鲁迅的这句话,抓住了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所谓时代性,就是说应该跟得上世界时代的潮流;所谓民族性,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国的特色。文化的这两个特性,任何一点受到损害,都会妨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我们还可以回过头去看一看历史。二十世纪,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和深刻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有过深刻的教训。我们在文化建设上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曾不断地交替发生或同时发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采取要么全部肯定要么全部否定的绝对化错误倾向。这些错误思潮,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从上个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一直到八十年代以《河殇》为代表的那一套;二是文化复古主义,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国粹派到近来“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的观点;三是殖民文化心理,从陈序经、胡适的“全盘西化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谓“自由化精英”的新“全盘西化论”;四是文化排外论,从清末的封建顽固派到义和团。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此起彼伏,或同声相应,几乎没有消停过,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得聪明一点了。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命题,党的十五大把这个命题移用到当代,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任务。我想,这是一个十分明确的任务,一个十分科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奋斗目标。
(二)
第二个挑战是来自知识经济的挑战。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世界。学术界对今后的时代能不能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在新的世纪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将更多地依赖于或取决于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不容置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跟不上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那它就将被飞速变化的时代抛在后面。那末,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命运又是怎样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想强调三点。
首先,一个健康的、合理的、文明的社会,必须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共同高扬的社会。人文精神中包含着科学的内容,而科学精神中最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而不同点不应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发明的,也应该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应该而且必须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不是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否定,而是人的创造力的展示,是人的社会本质、自由、尊严、价值的进一步确证。
总的来说,人类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种是关于自然对象和现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一种是关于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和人的思维的知识,即人文、社会科学。这两种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个变革中,科学技术将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是,知识经济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的进步。知识应当是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机总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虽然以技术的进步为基本特征,但它必须以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为基础。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启蒙、社会设计和社会结合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为技术创新提供永续的动力和强大的诱因,为技术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技术与社会的和谐整合,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关于这个问题,还是用自然科学家自己的话最好。美国的著名化学家莱斯特在为《化学的历史背景》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现在一般都承认,科学发现,无论巨细,几乎从来就不是个人自发做出的独创贡献”,而是“涉及到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他们所接触的哲学思想。”
在清朝中叶以前,中国在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及经济发展方面,曾经有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学成就“四大发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与中国具有优良而发达的人文传统分不开的。在20世纪初,德国逐步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云集在那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力于德国辩证法和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得力于长期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传统。
人类发展史表明:任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相互协同作用的产物;任何技术进步都无法单独支撑起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厦。古代是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四大文明古国,它们之所以能在鼎盛时期创造出最为辉煌的技术创新成就,关键就在于它们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工业革命之所以产生在欧洲,并不仅仅是因为欧洲那时拥有更多、更聪明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而是因为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这样的社会思想变革,这种变革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设计思想,为欧洲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构建了一个适应技术创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平台。
还应该指出一点,人文、社会科学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它为人类带来文明和幸福。但是,科学技术也有一个如何对待它,用什么思想、态度来利用它,以及用它为什么样的目的服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