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人文、社会科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曾经特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文

  自然科学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掌握在不同思想的人的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原子能技术既可以用来建立核电站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以增加核威慑;强大的军事技术既可以成为主权国家安全的必要保障,也可以成为霸权主义者实行强权政治的工具。

  自然科学和技术是中性的,它不能解答“为什么要发展技术”、“如何运用技术”、“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等价值判断问题。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义不容辞地予以回答。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技术创新造福于人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及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程度。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正确使用技术的社会机制,是技术促进人类进步、提高人类福祉的基本前提。

  还必须指出,哲学、思想政治理论,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向。它通过对社会价值体系的理解和阐发,通过的社会知识的创新和传播,通过对社会制度的设计和构建,创造出更加和谐和充满活力的社会。这必然决定着科学技术的研究目的,决定着科学技术实际应用的方向和程度。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则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加有组织、更加合理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是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度、高水平发展的有力杠杆,它同样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的支持。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研究如何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调节人际关系,解决人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正当权益,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所有这些,当然会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断听到对于“文明病”的指责,以致大家都向往“回归自然”。事实上,“文明病”的产生,并不是文明本身的过错,而是社会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人文精神被淡化、被弱化的结果。

  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有人说,知识经济必然要把人文、社会科学挤到社会生活的边缘地位,这就是它应该呆的地方。这个看法,不但失之于极端和片面,而且也同现实生活完全不相符合。

  (三)

  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然是正在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政治家、学者以及各方人士,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内容和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后果,在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分歧甚至尖锐的对立。最近一个时期,国际上正在出现一个反对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浪潮。但是,作为一个难以避免的客观历史进程,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喜欢还是不喜欢,赞成还是不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毕竟是个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面对现实,从容应对。尽管大家的认识很不一致,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许多人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通过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努力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结构的改造,优化本国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毕竟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很难从经济全球化中平等受益,相反,发达国家凭借着他们的各种优势,很可能把经济全球化变成一个由经济和军事强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控制弱国的进程,这样,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将大大加剧,富国和穷国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一些国家甚至会因主权受到侵害而失去独立性。

  我们这里要着重讨论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将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回答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人期望并且相信,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文化的一体化,如西方的某些政要就公开声称,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也有一些人呼应这种看法,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文化上就不能与世界主流文化即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或者“唱反调”。有的人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但不无根据地担心这种结局的出现,如有的同志就指出,“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部战略。”说这种担心不无根据,是因为经济同文化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经济和文化的优势又确实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手里。也有一些同志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国际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势,世界政治不可能由一个超级大国独自主宰,世界文化的发展当然也不可能最后统一到一种模式。

  我个人是赞成后一种意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不能放松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的警惕,坚决反对文化一体化也就是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世界文明的高度发展,只能依靠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共同繁荣,当然这中间也包含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只要努力,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这首先是由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文化是精神产品,它同物质产品不同。物质产品只要质量好,使用价值高,就可以占有世界市场。使用者并不管你至少是不太管你是谁生产和哪里生产的。精神产品就不一样。它必须适合人们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千百年养成的风俗习惯。由一种文化模式去主宰、统治全世界,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世界东西方文明只有相互学习,互补短长,“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彩,发育完成之一日。”中国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叫了那么多年的“全盘西化”(实际的思想则比这个更早),始终只是纸上谈兵,一天都没有真正“化”过,中国贫弱之极的时候尚且如此,难道已经初步强盛了的今天,到轻轻易易地就“化”过去了不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