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人文、社会科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曾经特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文

  人文、社会科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曾经特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者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文化也好,精神也好,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要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走向,当然离不开新世纪特别是可以预见到的未来,例如本世纪的上半个世纪,中国的以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将有哪些重大的发展变化,将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格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光荣而艰巨任务的挑战;

  二是面临着知识经济到来的挑战;

  三是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挑战。

  下面我分别就这三个方面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作为大家进一步讨论的参考。

  (一)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句话很短,但内容很丰富;结论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但作为过程来说,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发展的任务,有一个改造的任务,有一个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经济,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那末,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不是已经十分发达、十分繁荣了呢?当然不能这样说。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水平很低,好多年连统计数字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然使认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谈。”(《邓小平文选》第2卷,181页)二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当然有了变化,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自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不小。人们常常有一种奇怪的心态,对于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往往看得很重,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差距,却淡然置之,觉得很多是不可比的,有点差距也无伤大体。其实,这恰恰是从另外一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轻视。我们党并不是这样来看待问题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前面说了,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并不仅仅指经济的发展水平,应该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是有很明确的目标的。国民生产总值多少,主要产品的人均产量多少,人均收入要达到多少,工业化的程度,城市化的程度怎样,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怎样,等等。但文化的现代化,尤其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就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了。那末,我们可以不可以对文化的现代化,提出一点设想,设计几条宏观一点的标准呢?对在文化现代化的条件下,人文、社会科学的面貌作一点描绘呢?我以为这还是可以的。我们可不可以提出这样几点,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向着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一是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环境,真正能作到在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的前提下,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上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学术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派之间能够相互切磋,相互争鸣。

  二是真正作到既立足当代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以贯通古今的宽广眼界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通过这样的途径,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既要积极反映我国现代化的客观进程,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又要能动地促进经济、政治的现代化,特别是在人的美好灵魂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上,在煅造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方面,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学术文化的发展,当然是重在建设,但对于妨碍现代化建设的腐朽思想和陈腐观念,对于那些反科学的歪理邪说,也绝不能放下战斗的武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