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一)(6)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26]邓野:《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27]邓野:《蒋介石关于“中国之命运”命题与国共的两个1:7号》,《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8]汪朝光:《关于“官僚资本”的争论和国民党的执政危机——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之三》,《民国档案》2008年第1期;《危机中的因应——中国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9]金以林:《汪精卫与国民党的派系纠葛——以宁粤对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30]桑兵:《1948年中山大学易长风波与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学术研究》2008年第l期。
[31]张皓:《蒋介石与CC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权力之争》,《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32]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初探》,《安徽史学》2008年第l期。
[33]王奇生:《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1924—1927)》,《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34]陈瑞云:《关于中政会在国民党中央体制中地位的探讨》,《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
[35]江沛:《中国国民党早期军队政治制度的演变,l924—1928》,《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36]严海建:《l946—1948年的北平学潮: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处置的歧异》,《民国档案》2008年第l期。
[37]黄天华:《国家统一与地方政争:以四川“二刘大战”为考察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8]王先明:《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39]魏本权:《基层政制与乡村社会结构的错离:以近代华北区制的变动为中心》,《中国农史》2008年第2期;杨焕鹏:《论民国时期基层乡镇公务人员制度——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陈益元:《民国时期国民党农利基层政权建设:制度与实践的脱节——以湖南醴陵县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8年第l期。
[40]曹天忠:《新县制“政教合一”的演进和背景》,《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41]戚其章:《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史桂芳、王柯:《从昭和研究会看战争中的日本知识分子》,均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
[42]鹿锡俊:《中国问题与日本1941午的开战决策——以日方档案为依据的再确认》,《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3]臧运祜:《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4]江红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人力管制》;张燕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员动员述评》;莫子刚:《抗战时期贵0,i,1役政之初探》,均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4期。
[45].李翔:《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抚恤机构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l期。
[46]宿志刚:《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退伍军人安置问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4期。
[47]张同乐:《l940年代前期的华北蝗灾与社会动员——以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与沦陷区为例》;胡惠芳:《抗日战争时期苏皖边区的救灾渡荒工作》,均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l期。
[48]李在全、游海华:《抗日战争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49]张生、翟意安:《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辩护——以控、辩双方质证为中心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4期。
[50]袁成毅:《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高凡夫:《论中国政府放弃对日赔偿要求的友好因素》,均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