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群的构建(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经济学 从它传入中国后就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变成了一门显学。洋务运动时期,出国留学的严复、马建忠等很早就向国内介绍西方的经济学知识,当时称之为“富民学”、“富国策”或“理财学”。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就设有经济学的课程,叫“理财富国学”。北京大学在1903 年建立了商科,相关课程多达6 门。1905 年前后,留学生当中学经济的日渐增多,经济学的译著、教材及普及读物也丰富起来,表述经济学的词汇也五花八门,有“计生学”、“计学”、“平准学”、“理财学”等各种称谓。有鉴于此,孙中山在1912 年特别指出,如果准确反映经济学这个学科的本意,“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于是,经济学一词约定俗成,被广泛运用于学术界,并为社会所接受。1906年,马寅初往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经济学;1914年获博士学位;1915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成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奠基者。马寅初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布局以及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人口经济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1922年,他组织了全国性的经济学社团——中国经济学社,并亲自担任社长。这无疑为经济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1916年,专攻经济统计学的刘大钧从美国留学归来,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统计学;1930年,创建了中国统计学社,先后担任中国经济统计调查所所长和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经济统计学的开创者。清末从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归来的谢霖,获日本商科学士学位后,又被清廷赐予举人出身;他在各类银行任职的同时,又充任职业会计师,并侧身教育界,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光华大学,讲授现代会计学,对会计理论、会计学原理、公司法规和治理等颇有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1926年,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归来的何廉,一手创办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他不仅在经济理论、财政学、统计学等方面成绩显著,而且注重现实的研究,由他主持的“南开指数”,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为中外学者所重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多数大学都设有经济系和商学院。经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不仅在学术上有明显的拓展,而且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受篇幅所限,这里不可能去一一陈述留学生与每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密切关系,但他们在其中的核心作用则是不争的事实。使中国哲学学科走向现代的领军人物是留学归来的刘伯明、张颐、贺麟、金岳霖、冯友兰等;在教育学学科叱咤风云的则是李树棠、程其保,唐钺、陈鹤琴、陶行知等一批留美生;现代法学的开创者伍廷芳、王宠惠、陆懋德、钱端升等,都是地道的留学生;现代史学的奠基者梁启超和章太炎,虽不是正规的留学生,但曾在海外研学多年,新文化根基并不浅,而后来推进现代新史学学科建立的同样是胡适、陈翰笙、陈寅恪、何炳松、陈衡哲、郭沫若这些留学精英;其他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美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构建中的重要人物,也基本上是留学生。留学生正是在中国人文学科的创建过程中,融合了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