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群的构建(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二、自然科学学科的崛起
留学生对中国自然科学学科的贡献,一是亲自创办;二是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运作方式上逐步走向现代;三是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落到了实处。仅以数理化为例:数学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一些洋务学堂如同文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已经设立了数学课,欧洲的数学课本如《代数学》、《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等被翻译成了中文,在教学中广泛使用。1895年创建的北洋大学虽然没有设立数学系,但有几何学、三角勾股学、微分学等正规的课程。担任此课的教师是后来成为著名理财家的留美生陈锦涛。1913年,北京大学创设数学门,五年后改为数学系,是为中国最早的数学系。1920年,姜立夫从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在南开大学创立了数学系。此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也纷纷设立了数学系。虽然那时的数学系规模很小,但毕竟是诞生了一个现代新学科。30年代以后,随着留学生归国的增多,设立数学系的大学即直线上升,学生人数和办学规模也大有进展。1929年与1930年先后在北京和青岛召开全国性的数学学术会议。后来的学术会议不仅不断举行,而且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进步。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覆盖全国的数学学会,并定期发行《中国数学会学报》和《数学杂志》,标志着数学学科已经形成气候。在数学学科的创建过程中,归国留学生功不可没。具体而言,一是以他们为中轴逐步形成了一个数学教学和研究的新知识群体,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数学学术圈子,造就了起码的“学群”;二是由他们在各个大学建立和拓展的数学系与各种学会的学术活动,为数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学术平台,或曰“学台”;三是由他们带头翻译和编写的大批数学教材,以及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学术著作的出版,提升了整个数学学科的学术水平,学理上也得到了提高。学群、学台、学理的相互促进,现代数学学科的跃出水面就势所必然了。
物理学 18世纪中叶,个别赴意大利等国学习神学的留学生已经接触到西方的物理学,但归国后没有发生什么影响。还是到了19世纪60年代,物理学才在洋务运动中崭露头角。那时,一般将物理学称之为“格致学”,在多数洋务学堂中都开设此课。同文馆具体将其分为七个方面:“一曰力学,审吸压之理”;“一曰水学,审动静之性”;“一曰声学,审响应之微”;“一曰气学,审蒸化之方”;“一曰火学,审腾热之力”;“一曰光学,审回返之理”;“一曰电学,审触引之捷”。这里的概述并非完全科学,但大致包括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的突飞猛进,物理学一词也取代“格致学”在中国流行。1902年出台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首次规定设立物理学科目。1917年,留英归国的何育杰任北京大学物理门的主任。在他的努力下,1918年北京大学第一个创建物理系。1919年,留美博士颜任光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22年,留法博士李书华也加盟进来,北大物理系蒸蒸日上。紧接着,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同大学等都设立了物理系。到1930年,物理学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1932年,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次年,在上海创刊《中国物理学报》,还组建了名词审定委员会,定期组织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这个学科最活跃的领军人物,基本是几位学术造诣颇深的留学生。
化学 较数学和物理学来讲,中国人对西方化学的接受要早一些,教学和研究队伍也相对庞大。明末清初,出于制造西洋大炮的军事需要,欧洲现代化学已经受到重视。洋务运动时期,“化学”一词已广为普及,几乎所有的洋学堂都开设化学课,翻译西方的化学教材和一般读物达几十种,同文馆还专门设立了化学科。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独立开设了化学课,1913年北京大学设立化学门,1918年又由留英生丁绪贤创立了北京大学化学系。20年代后,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化学系。与此同时,各种贴近社会生产的化学研究机构也相继出现,如1915年北洋政府成立的以化学研究为中心的北京工业试验所,1929年上海出现的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还有中央研究院的化学研究所等,全国大体有近十所化学研究专门机构,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勃勃生机。1932年,中国化学学会成立,标志着化学学科已经成熟。在这个学科的成长历程中,留学生仍然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