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作者:李喜所 查看:
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而厚重,通过合理的交流与传播而焕发青春。互动是文化赖以发展的关键。留美生通过民间的方式,在学会、大学教育和学术交流上所初步展示的文化运行机制,颇合时代要求又成效显著,这无疑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现代转型的新途径,理所当然延续到了今天。
三、文化特色和文化定位
留美生作为一批新型文化人,其最大的贡献是推进了现代学术文化在中国的植根和发展,所以,与政治有一定距离的学术性是其文化特色。具体来讲:1,这种学术性具有与欧美学术文化相连接的现代性。以留美生“学贯中西”的文化结构为基础,所衍生出的学术文化当然就超越了中国传统学术,创立了经、史之外的许多学科门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学术分类和学术内容,同时在新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涌现了数目可观的学科带头人,并逐步形成了各个学科具有现代学术理念和现代文化追求的知识群体,标志着现代学术在中国的崛起。21这种学术性虽然还没有建立与现代学术发展完全适应的社会机制和文化机制,但相对传统来讲是比较自由和民主的。留美生在社会公共领域可以通过学术团体自由地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大学这块阵地自由地进行学术创造,而且和国内外的学术同行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文人无形”的知识分子特性有所展示,这对专制集权时代制约学术发展的“文字狱”是一种无形的挑战。31这种学术性是以追求科学、追求真理为精神支柱的。留美生把倡导科学看做学术发展的生命,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如此。一位留美生撰文指出:“近代文化的特质即在科学。交通需科学,工业需科学,农业需科学,商业需科学,军事需科学,政治需科学,即饮食起居,亦莫不需科学。” “百年以来欧美两洲声明文物之盛, 震铄前古, 翔厥来源, 受科学之赐为多”。基于这种认识,留美生主办的《科学》杂志等许多刊物连篇累牍地论述科学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全面介绍欧美的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体制。竺可桢还具体提出了追求科学和真理的三条要求: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目的;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断;三是专心致志,实事求是“, 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历史地看,留美生在创造学术文化过程中倡导并努力实践的这种科学精神,对后来的学术发展意义重大。
将留美生所创造的学术文化放在近代学术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很容易显现其基础性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近代学术文化的变迁,相对滞后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当洋务运动时期努力引进西方“器物”的时候,只是在一些洋务学堂有一点传授西方技艺的课程,传统的中国学术依然故我,当早期的留美幼童能够进行学术文化创造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初了。19世纪末虽然开始戊戌维新的制度性变革,但学术文化方面的建树甚微,传统的学术仅仅出现了几道裂纹。1901年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风起云涌,建立共和制度成了亿万民众的共同呼声,而学术领域的变革才慢慢露出头角。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文化层面的革故鼎新渐被社会所看重,后经20多年的努力,狭义上的中国文化才步履维艰地向现代转型,其中重要的标志是现代学术文化的初步确立。而留美生恰在清末民初开始大批涌现,五四之后形成留美高潮,二三十年代成长为一个可观的新知识群体,在学术界叱咤风云,大致左右了中国新型学术的发展方向,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根基,从学术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这种文化定位符合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