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作者:李喜所 查看:
留美生到达美国后,所能触及的完全是崭新而地道的西方文化资源。他们通过5到10年左右的刻苦学习,基本可以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大多数可以成长为学有专长的现代知识分子。从他们的学习情况来观察,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倾向:
1,重视实学。美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务实求用,中国留美生自然受此影响,选择了理工、农医、商业、法律等比较实用的学科。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09到1929年由清华学堂派出的留美生中,学工程的404人,占31.13%;学理科的127人,占9.18%;学农学的67人,占5.12%;学医学的68人,占5.13%;学经济和商业的325人,占25.12 %;学法学的29人,占2.12%;学哲学和文学的79人,占6.12 %。学人文科学的留美生还不到百分之十,而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理工和应用社会科学。20世纪40年代编辑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对1929至1946年留美生历年的学科分布作过统计,基本情况没有太大的变化。例如1935年的1032位留美生中,学理工农医者526人;学法律、商业、教育者389人;学人文学者117人。1944年的305名留美生中,理工农医271人;法律、商业、教育26人;人文学科8人。这种注重实用的文化倾向,是正确理解留美生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依据。
2,博中求专。留美生一般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他们大都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选修很多其他的课程,学工的不仅选修理学方面的,还选修人文科学的;学商的则选修不少理科的课程。而且,不局限于在一所大学攻读,常常本科在这所大学读,硕士则转到了另一所大学,博士又换一所大学。其知识的广博,不言而喻。还以赵元任为例,1910年他到美国康乃尔大学是学数学的,但还选修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音乐等课。1912年5月29日的日记中所记的课程为:现代哲学发展史、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仪器的设计与制备、实验物理的近代发展、力学和热力学、有限群理论、系统心理学、语言学。此后的选科范围更广,包括音韵学、和声学、教育学等。1915年赵元任考入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1916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哲学;1919年又往加州大学学习哲学史,1920年归国。而后来他却成长为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大师。胡适、侯德榜、竺可桢等都有与赵元任类似的学习经历。相当多的留美生都是在广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再专攻某一方面,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据袁同礼的调查,从1905年到1960年中国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者共2716人,占美国每年所授博士学位的15%。如果加上获硕士、学士学位者,留美生有学位者可以达到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学有所长的新型专业人才。
3,热心文化社团。留美生对文化社团异乎寻常地感兴趣,他们除自己组织一些留学生会、同学会、校友会、公益会、文学会、音乐会、演讲会、政治研究会、勤工俭学会、科学社、小型报社等之外,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研究会,如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气象学会、生物学会、农学会、教育学会等,一方面交流学术,切磋学问,一方面发表自己的新作或讨论疑难问题。一些活跃分子,像胡适等人,常和世界各国留学生组织的社团联系,参加他们的活动,发表演说,介绍各国的文化和学术,一度还联合各国留学生组成了世界大同会,推进世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胡适等人还加入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交了一大批美国朋友。中国留美生积极涉足文化社团,既促进了学业,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组织能力,扩大了社交。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展,现代文化尤其如此。留美生经过数年社团文化的洗礼,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民间社团意识。
概而观之,如果说留美生在出国前的文化构成是以新学为主的“土洋相间”,那么,经过数年的留美生涯,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归国后的文化创造别具一格,在文化机制和文化倾向上也不乏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