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李喜所 查看:
1874年,林乐知创办了《万国公报》,英文名《Globe Magazine》,7日1期,至1883年停刊。1887年广学会成立,决定将其作为机关报,仍由林乐知主编,于是《万国公报》在1889年复刊,但英文名改为《The Review of the Times》,每月出版1 期,至1907年停办。实际上,《万国公报》是林乐知最早创办的《教会新报》的继续和发展。《教会新报》(The Church News) 创刊于1868年9月,每周出1 期,共4页,约6千多字,目的是宣传传教的意义,交流信息,使教徒相亲相爱,互相交流感情,同时也刊登一些各国消息、国内趣闻、科技知识等,每月定价洋银1 元,一般教徒可以订得起。该报的销售量大体在1千到2千多份,主要限于传教士较活跃的区。为了吸引读者,第2 年出版的《教会新报》增加了清政府的上谕和一些政治、社会新闻,第113期和116期还刊出了赫德(Robert Hart)的《局外旁观论》和威妥玛(Thomas F. Wade) 的《新议论略》。这两篇论文都建议清廷效仿欧美,除旧布新,进行全面改革,在朝野有一定的反响。林乐知转录这两篇时论,显然是为了扩大《教会新报》的知名度,但从总的倾向看,该报以教务为主,较少过问政治,因而发行量一直上不去。严格来讲,《教会新报》是一份教友通讯,为教徒所欢迎。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在厦门附近的小山乡就订阅《教会新报》,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有详细记述。可见,《教会新报》是教友间获取信息的主要园地。
1874年,经过改刊,林乐知将《教会新报》改为《万国公报》,其办报宗旨虽仍以教务为主,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对晚清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中国各阶层民众及官吏、知识分子的有目的地施加影响。林乐知十分自信地称《万国公报》:“既可邀王公巨卿之赏识,并可以入名门闺秀之清鉴,且可以助大商富贾之利益,更可以佐各匠农工之取资,益人实非浅鲜,岂徒《新报》云尔哉!”沈毓桂在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号上曾发表了《兴复万国公报序》,讲林乐知主编此报“首登中西互有裨益之事,廓政本也。略评各国琐事,志异闻也。其他至理名言,兼收博取,端学术也。算学格致,各撷其精蕴,测其源流,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皆在所不当遗也。”台湾京华书局在影印《万国公报》时概括其内容称:“至其内容宗旨,虽仍然不脱传播基督教义,沟通教会消息,然亦负担起推广西学之责,于西洋科学知识,史事人物,国家现势,均有涉及。其最足以歆动中国朝野士大夫之报导,则为中日甲午战争之际所刊载之中东战纪。《万国公报》遂引起朝野官绅之广泛注意,一时视为新知识之重要来源。凡关民族自立,主权完整,政治改革,莫不有其更新之启发。嗣后变法维新运动,很显著受其鼓吹之影响。
而其时学会林立,各地纷纷创办报刊,却又是形式上之重大摹拟。”这一概述,大体把握住了《万国公报》的脉搏,也充分反映出林乐知在19世纪80年代后传教策略的根本变化,即以关心时事、传播知识、更新中国文化、培植人才,以促进基督教在中国发展。林乐知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他主办的《万国公报》一旦和晚清的社会热点以及广大民众的视角有所联系,就有了广阔的市场。《万国公报》在甲午战争之后由原来发行几千份猛增到了1万8千多份,成为晚清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万国公报》之所以对晚清的中国人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是在于其大量介绍和评论中国的时政;二是及时传播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晚清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中日甲午战争、戍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孙中山反清革命等,在《万国公报》上都有较详细的报道和各种评论。甲午战争时期,该报及时报导了中日的战况、世界各国的态度、清廷对外交涉和日本的外交,吸引了关心国家命运的晚清臣民。林乐知还以“美国进士”的名义写了多种评论,如《中美关系略论》、《广学兴国说》等,虽带有明显的干涉中国内政的倾向和殖民主义的说教,但也有某种参考价值。他后来将在《万国公报》发表的这些文章辑为《中东战纪本末》,一时成为畅销书。戍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对改革颇有兴趣,有关光绪帝和康梁维新派的报导很多,也对维新派支持甚力,还发表了大量传教士对变法的建议和评论。研究戍戌变法史,不可不参阅《万国公报》。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万国公报》站到了对立面,大加攻击,还发表了《山东义和拳匪论》、《京津拳匪乱事纪要》,暴露了传教士对义和团排外和反帝的仇视,但也保留下了一些难得的史料。对清末的新政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万国公报》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议论颇多。总之,研究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不可不读《万国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