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华活动及其特点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这就是众多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结果是其追求的基督教文化

        第一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习学琴韵。

        第二年 讲解各种浅书,练习文法,翻译字句,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第三年 数学启蒙,各国地图,翻译选编,查考文法,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第四年 代数学,讲求格致,翻译书信,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第五年 考究天文,勾股法则,平三角,弧三角,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第六年 化学,重学,微分,积分,讲解性理,翻译诸书,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第七年 航海测量,万国公法,全体公用,翻译作文,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第八年 富国策,天文测量,地学,金石类考,翻译作文,习学琴韵,习学西语。

        这些课程涉及面较广,尤其将英语和琴韵作为基本功加以训练,对中国学生来讲多有困难。加上所招学生入学前没有基础,年龄上也相差较大,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为此,林乐知坚持“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特等学生、头等学生(又分一二三班)、二等学生(分作一二三班)、三等学生(分作一二班)和四等九级,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效果自然很好。

        作为一所教会学校,中西书院的学生每天早晨必须“恭读圣经”,并作统一的祈祷仪式,星期天则要往教堂作礼拜,但并无系统的圣经课,也不规定学生有传教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林乐知是很开明的。1887年后,林乐知的主要精力转向广学会和办报纸,对中西书院过问较少。1895年他辞去中西书院校长的职务,由美国监理会另派人主管。后任校长的传教士一改林乐知的风格,加重了基督教课程,将书院办成了一所地道的教会学校。至1912年,中西书院迁往苏州,并入东吴大学。

        中西书院前后32年,虽然每年招生人数不多,但培养了一批有一定西学基础的新型人才。在晚清的外交部门、海关、对外贸易、近代工厂、新式学堂、北洋海军等地方,皆有中西书院的毕业生。当然,也有一些人服务于外商和列强的侵华机构,还有出国留学的。总之,中西书院造就了数以千计的、和封建传统相对立的、大体能适应近代社会的新人。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换意义重大。同时,中西书院否定了清廷的科举制,传播了美国式的教育制度,对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在创办中西书院的同时,林乐知还在上海办了一所中西女塾,培养了一批女性人才。从总体上看,林乐知办学校,其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消极方面居于次要地位。

  三、主编《万国公报》

        林乐知之所以成名,最主要还不在于他创办了中西书院,而是主编了《万国公报》。因为《万国公报》在清末影响巨大,触及到了晚清政治、外交、社会、思想、科技、教育等各个层面,当然也直接反映了传教士的利益。通过《万国公报》,可以窥见林乐知在舆论宣传方面的才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