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杨天石 查看:
维新派之所以虚构天津阅兵时的废弑之说,与其说是出于疑惧,毋宁说是出于需要——为己方的政变制造舆论。
维新派早就认为变法的最大障碍在于慈禧太后,计划有所处置。是年四月二十九日(6月17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的第二天,梁启超即致函夏曾佑云:“西王母主持于上,它事不能有望也”。后来,王照流亡日本,向犬养毅透露说:
俄而康被荐召对,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照亦深以为然。盖皇上既英明,自宜用君权也。及叩尊君权之道,则曰非去太后不可,并言太后与皇上种种为难之状。
由此可知,处置慈禧太后的计划当酝酿于康有为被光绪皇帝召见后不久。至于处置方法,则是利用“兵力夺权”。康有为、杨深秀都曾表示:“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为此,康有为曾想利用王照和聂士成的把兄弟关系,动员聂执行这一任务,保卫皇上,许以事成后任命聂为直隶总督,但是,王照不认为慈禧太后有“废皇上之心”,拒绝当说客。这以后,康有为才转向依靠袁世凯。但是,要处置慈禧太后,必须得到光绪皇帝首肯,也必须有一个堂皇的理由动员内部,而天津阅兵时废弑皇上之说正好可以满足这两个需要。它一可以制造紧张气氛,吓唬光绪皇帝,逼他按维新派的路子走;一可以动员毕永年和袁世凯等人出来“勤王”。《诡谋直纪》载,七月二十七日康有为曾对毕永年说:
汝知今日之危急乎?太后欲于九月天津大阅时弑皇上,将奈之何!吾欲效唐朝张柬之废武后之举,然天子手无寸兵,殊难举事。吾已奏请皇上,召袁世凯入京,欲令其为李多祚也。
试想,如果没有太后想“弑皇上”这一条理由,毕永年、袁世凯如何肯出死力效命?事成之后,又何以向天下后世交代?此外,守旧派没有天津废弑密谋还可以从荣禄对光绪皇帝的态度上得到证明。
《戊戌纪略》载,袁世凯在向荣禄告密时曾表示:“此事与皇上无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为此,二人“筹商良久,迄无善策”。又记载,荣禄奉召入京时,袁世凯叮嘱他:“皇上万一不安,天下后世,其谓中堂何!我亦世受国恩,倘上有不安,惟有以死报之!”而荣禄则答以“此事在我与庆邸,决不至累及皇上”,声称:“慈圣,祖母也;皇上,父亲也。处祖母父亲之间,为子孙惟有出死力以调和。”云云。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社稷的象征,光绪又还年轻,来日方长,荣禄、袁世凯在决定向慈禧告密时,不愿牵扯光绪皇帝是可能的。上引袁世凯对荣禄所说的一番“忠义”之言,目前虽难以找到证明材料,但是,荣禄对袁世凯的答语却是有旁证可稽的。据当时报纸报道,荣禄入京后,确曾以“调和”自命,声称此行目的,“庶几与父言慈,与子言孝”。这里的基调、语气和《戊戌纪略》所记他和袁世凯的对话相同。有记载说,次年,在慈禧太后真正想废掉光绪皇帝时,荣禄曾建议立“大阿哥”,保持皇帝名义。还有记载说,荣禄有时还能在慈禧太后面前为光绪皇帝“宽解”。凡此,均可证明《戊戌纪略》记荣禄称“决不至累及皇上”,以及他企图“调和”之说为不虚。既然在光绪皇帝实际上成为阶下囚时,荣禄都不赞成将他废掉,此前自然更不会有将他废掉、杀掉的想法。
(二)慈禧政变与袁世凯告密的关系
《戊戌纪略》述,袁世凯于八月初五日返津后,即到荣禄处告密,“略述内情”,当时未引起荣禄重视,又有客在座,不便再谈,袁世凯便告退,约好第二天再次拜访。初六一早,荣禄主动到袁处了解情况,袁详述谭嗣同夜访情节。二人商量如何保护光绪皇帝,没有找到办法。当晚,荣禄召见袁世凯,发现北京来的御史杨崇伊在座,杨带来了慈禧太后当日宣布“训政”的消息。等等。
袁所述的这些情节清楚地摆脱了他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关系,是否可靠呢?慈禧初六“训政”,立即命步军统领衙门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弟兄和御史宋伯鲁,没有下令捉拿谭嗣同等,这是慈禧“训政”和袁世凯告密无关的铁证。袁世凯告密而不提谭嗣同,或者慈禧有意缓捕谭嗣同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慈禧太后的再次“训政”应与袁世凯告密无关。关于此,时贤已有论述,兹不详论。笔者只想指出,此一点亦可证《戊戌纪略》的有关记载属实。
(三)杨崇伊的作用
《戊戌纪略》载,政变当天,杨崇伊即从北京匆匆赶到天津,向荣禄报告慈禧再次“训政”消息。杨如此积极,正说明了他和“训政”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慈禧“训政”,应从他身上找寻原因。按,杨崇伊属于李鸿章系统的守旧派,他连强学会都反对。怀塔布等六个礼部堂官被斥革后,他曾于七月二十八日到天津与荣禄密谋。其后,他即通过庆亲王奕匡力于八月初三日到颐和园上书慈禧,要求太后再次“训政”。这道奏章指责文廷式创设大同学会,“外奉广东叛民孙文为主,内奉康有为为主”,又指责康有为偕其弟康广仁及梁启超来京讲学,“将以煽动天下之士心”,“不知何缘,引入内廷,两月以来,变更成法,斥逐老成,借口言路之开,以位置党羽”。这道奏章特别使慈禧太后不安的是关于伊藤博文的消息:
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臣虽得自传闻,其应如响。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