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杨天石 查看:
(三)电召湖南好汉问题。《戊戌纪略》称,谭嗣同曾对袁世凯说:“我雇有好汉数十人,并电湖南召集好将多人,不日可到。”关于此,《诡谋直纪》记:毕永年曾建议发电湖南,催唐才常入京同谋,得到康、梁、谭三人赞同,连发两电催促。
(四)光绪密谕问题。《戊戌纪略》记,谭嗣同曾向袁世凯出示光绪皇帝的密谕,其内容大概为:“朕锐意变法,诸老臣均不顺手,如操之太急,又恐慈圣不悦。饬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另议良法。”
关于此谕,杨锐儿子后来交出的正本为:“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按:原文如此)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将袁世凯所述和密谕正本相较,虽有长短之别,但精神实质完全相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提到康有为这一点上,二者也相同。
《戊戌纪略》又记谭在袁面前埋怨说:“朱谕在林旭手,此为杨锐抄给我看的,确有此朱谕,在三日前所发交者,林旭等极可恶,不立即交我,几误大事。”查有关记载,光绪皇帝的密谕是七月三十日交给杨锐的,但杨锐惊恐不知所以为计,直到八月初三才通过林旭交到康有为、谭嗣同手里。这些足证《纪略》有关记载相当精确。
(五)袁的推宕策略问题。《戊戌纪略》记,袁世凯没有答应谭嗣同立即回津举事的要求,而是推到九月天津阅兵时动手。袁称:“九月即将巡幸天津,待至伊时军队咸集,皇上下一寸纸条,谁敢不遵,又何事不成?”关于此,《诡谋直纪》载,初四一早,毕永年向谭嗣同询问夜访结果时,谭答称:“袁尚未允也,然亦未决辞,欲从缓办也。”两者所述相合。
(六)举荐张之洞。《戊戌纪略》记袁世凯初五请训时,曾向光绪皇帝推荐张之洞,说是“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按,袁世凯在七月二十九日从天津奉召到北京时,即有推荐张之洞的打算。当日,钱念劬致电张之洞云:“袁臬明后见,欲请帅入枢。”
根据以上6条,可证在若干次要情节上,袁世凯的《戊戌纪略》也没有说谎,其记述基本可靠。
袁世凯有无不老实之处呢?当然有。其一,上引《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袁世凯称:“杀荣禄乃一狗耳!”关于此,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所载更为详细具体。不仅有对话,而且有对话时的神态。据该书,当谭嗣同说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时,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之后,必然向康、梁作详细汇报。袁世凯的这一表态必然给了康、梁以深刻印象,所以几年之后,康有为想再次利用袁世凯的时候,曾经给袁写过一封信,内称:
中国岌岌危亡,横睇海内,能救者惟公耳。八月三夜之言,仆犹记之,慷慨而许诛尔朱。中间之变,殆出于不得已。盖闻尔朱已先调董、聂之军,无能为役,杀身无益,不若留以有待。此实志士之苦心也。
函中所称“尔朱”,当即荣禄;所称“八月三夜之言”,当即“杀荣禄如杀一狗”的慷慨表示。给袁世凯本人写信,自无捏造袁本人言行的可能。
衡以上述记载及资料,谭嗣同夜访时,袁世凯曾有过“诛荣禄”的表态(哪怕是虚与委蛇)应无疑义。但是,袁世凯在《戊戌纪略》中,却只字未提。“杀荣禄如杀一狗”云云,在袁世凯看来,既有损他的形象,泄露之后也影响他和荣禄的关系,加以掩饰是必然的。
其二,在《纪略》中,袁世凯对自己颇多美化。在维新和守旧的两派斗争中,袁世凯投靠守旧派,主要是出于对双方力量对比和个人利害的考虑,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是出于所谓“人臣之大义”。这一点,读者极易明白,无须多言。
三、相关问题
如果我们肯定《戊戌纪略》基本可信,那末,与戊戌政变相关的几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天津阅兵时的废弑密谋
维新派要袁世凯举兵的理由是荣禄与慈禧太后密谋,在九月天津阅兵时废掉甚至杀掉光绪皇帝。八月初六日晨,袁世凯告密时曾将此点告知荣禄,但荣禄坚决否认。据《戊戌纪略》,荣禄听后,脸色陡变,大声呼冤说:“荣某若有丝毫犯上心,天必诛我。”
荣禄内心是否一丁点儿“犯上”的想法都没有,笔者不能妄测,但是,所谓天津阅兵时的废弑密谋则可以否定。其理由:1.光绪皇帝光杆一个,没有实权,要废要弑,在北京即可,不必待到天津阅兵时候,也不必如此大动兵戈,麻烦费事。关于此,前人已经指出:“夫太后、荣相每以为此其时也,可以废立矣,必在宫中调兵入卫,决不及出京到天津,行此大举动也。况今日京师之臣民,不知有是非久矣,苟行废立,尚有敢谓其不然者乎?不待兵力以压制之耳!”2.决定在天津阅兵,时在七月初八日,那时,光绪皇帝还没有下令精简机构,也还没有斥革怀塔布等礼部六大臣,和慈禧太后、荣禄的矛盾尚未尖锐化,慈禧太后还不会下如此决心。3.后来,慈禧太后真正发动政变了,其过程十分简单,车驾从颐和园还宫即可,对光绪皇帝,也仅止于剥夺实权,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并没有取消其皇帝的名分,她在七月时怎么可能就有废弑之想呢?4.即使有废弑之想,事属极密,康有为等何从得知?对此,维新派从无说明。因此,可以肯定,所谓废弑之说乃是康有为等人的一种虚构。在《自编年谱》中,康有为称:“先是虑九月天津阅兵即行废立”,这个“虑”字用得还比较老实,它说明,“废立”云云,只是康有为们的一种“忧虑”,并非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