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3)

辛亥革命网 2014-09-26 10:49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马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绅商”词义的辨析和对其社会内涵的讨论,实则关系到近代史研究中如何通过梳理文献和关键词,进入中国史学自身的“话语系统”并形成

  与单指性绅商含义相近、同时在晚清文献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另一个名词是“职商”。

  晚清商会档案中,“职商”的称谓极其普遍。如天津职商纪巨汾的禀文:“具禀麟记烟卷有限公司县丞职衔纪巨汾禀为阻扰销路,恳请移行出示保护事:窃职商创设公司制造纸烟,已由贵会详请农工商部注册立案各在案……”纪巨汾之自称职商,乃是因为他捐有“县丞”的职衔(注:《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1169页。)。天津商会档案中一份“职商姓名清册”中所开列的所谓职商,均系有各种功名、职衔的商人,大至“候选通判”、“中书科中书”,小至“从九品”、“监生”等(注:《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261页。)。

  在通行的公文程式中,民商与职商往往使用不同的称谓。民商呈文之例:《徐梅安等为开设公司禀苏商总会文》称“具禀。商民徐梅安、刘焘、张熊占、吴裕喜等,籍贯年岁载明信约,为谨陈特别力图改良,以遵宪章,以为生理事……”(注:《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1辑,308页。)职商呈文之例:姚文佺组织华通公司的禀文谓“职商候选训导姚文佺、县丞许孝先具禀,为贩运土货出洋,呈请立案保护由……”(注:《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1辑,323页。)除上引各种自称性的“职商”外,也可从商部等的各项公文批件中,发现大量他称性的“职商”称谓,如“批职商李宏富禀”、“批职商孙钟伟注册呈”,等等。这类批文往往与批普通民商的称谓有所区别。

  因此,在单指性意义上,“职商”是“绅商”的更为正式的称呼,二者的内涵是非常接近的,或者说基本上是可以互换的。在文献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互换使用的实例。如《商务官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所刊《批吉林绅商杨先黻等呈》:“据呈已悉该商等拟立公司开办该省森林实业,思保利权,本部堂查阅周康寿等呈,称愿与该职商会商办理……该职商等拟办吉黑两省实业保利权,其志洵属可嘉。”其批文标题中的“绅商”即批文中两次出现的“职商”,显存互换关系。又如,天津商会档案中的一份官方文书中,“绅商”与“职商”的称谓曾反复交替出现:“……此外,虽无著名通商巨埠,而各府州县中似有尚须设立商会处所,其所以不设者,谅因各该绅商未能尽知分年筹备之详……敝县遵即出示晓谕使众周知,一面谕各绅商劝办设立商务分会去后(原文如此),嗣据独流镇职商王桂荣、李钟秀、王炬荧、刘恩铭、夏如春、张恩多、刘逢源、贾祥荣联名禀称……据此,敝县当以该绅商等拟在独流镇议设商务分会,足见热心公益,殊堪嘉许”(注:《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259-260页。)。

  这种用词上的混称,说明文件起草人未必将“绅商”与“职商”二词区分得那么清楚,反过来也说明它们涵义上的确非常接近。但为何在正式文件上,彼时之人又多用“职商”而少用“绅商”来指称有职衔功名的商人(注:经查阅《商务官报》第1册共29期中有关商部对呈报公司和其他事项的批文,发现:以“该商”或“该商等”称呼的共73例;以“该职商”、“该职商等”相称呼的共67例;用“该职商”和“该商”混合称呼的11例;用“该绅商”、“该绅商等”相称呼的仅2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正式行文上,人们更习惯于用“职”字代表与官方的认同,如“职道”、“职会”(如商会)、“职员”等都是很普遍的用法。职商一词的大量使用,正是单指性绅商一词在正式公文中比较少见的直接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绅商一词涵括性太大,既可分指绅与商,又可单指绅与商的结合体,意义不如职商明确、固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用语的习惯问题。身处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当时的人们还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单指性的绅商词汇用法,这也是一个新词逐渐形成到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自然发展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不大赞同谢放教授论文中某些具体判断和结论,但对他“不疑处有疑”,结合当时“语境”细解史料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却颇为敬佩。我深以为,只有在丝丝入扣、感同身受地细解史料的过程中,才能重建历史的细节,直探历史的真相。陈寅恪先生论史曾云,解释古书的谨严方法,在“仍用习见之义”,“并须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此论对理解“绅商”词义及内涵,极具提示意义。换言之,我们在解读“绅商”一词时,首先必须尊重其在文本中的原意,即“习见之义”,但同时又须通过“旁采史实人情”,达于历史的“真了解”,读出其弦外之音乃至歧义,从而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诚如谢放教授所说:“需对‘绅商’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心理感受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多地接受到从‘绅商’一词使用与变化中所传输出来的历史信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到‘绅商’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透露出来的某些微妙差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