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晚年的儒学观(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 作者:李吉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对传统儒学是摄取其有用之点,加以适当改造并用西方一些政治学说充实起来,他没有或者很少去批判传统儒学中腐朽没落、即没有用的

  孙中山一方面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出欧美传进来的”,这两种说法是不是互相矛盾呢?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是不一致。在这里,刚好表现出孙中山思想融贯中西。他主张民主与科学,主张主权在民,全民政治,主张直接民权,以及五权宪法中的主要部份,无疑都是“规抚”西方的事迹与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中所缺乏的。但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实发端于孔孟儒学中的民本主义,这点也是对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的人民主体意识,孙中山从小耳熟能详,这些思想虽然产生于农业宗法社会,但因它合乎情理,又合乎时代发展需要,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有贯通之处,经过孙中山对于权与能的区分,吸收了中国官吏考试、监察制度的优良传统,一个主权在民,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兴邦建国”的民主制度,便在孙中山民权主义构思中形成了。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是救国主义。这样,他的重心便在实践。三民主义不是一般的仁爱主张,而是改造社会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为了改造人心,提出以“知难行易”学说代替传统的“知易行难”理论,以“分知分行”取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孙文学说》称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不合于实践之科学也”,并完全否定自己在1905年对留日学生讲过的,认为阳明学有功于明治维新的话。说者谓,“他一直不了解王阳明,他对王阳明的批评是不相应的。”(王邦雄:《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看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开展》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页。)按王阳明创立心学体系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统治,但他颂扬人们思想上的主观因素,强调主观能动作用,即心力。孙中山实受其影响,认为“政治之降污,系乎之人心之振靡,”又谓“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孙文学说》),其说与阳明心学之关系,至为明显。)。他也认为卢梭的《民约论》所主张的“民权天赋”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不符合历史进化的事实,不是真知;不过他吸收其“主权在民”思想,也肯定卢梭提倡民权的始意,还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

  在孙中山看来,自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一百年多时间里,都是为了争民权,是“君权与民权竞争之时代”,因此他提倡民权,就是顺应世界的潮流,“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民权思想作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来源于汤武革命“应乎天,顺乎人”,继承“民贵君轻”,“国以民为本”,兼收了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因袭儒学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但并不是到此为止,在指出“民权天赋”说不合理之后,他认为“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出来的”,主张以“革命民权”去代替“天赋人权”。与此相关连,他也吸收了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演绎成“五权宪法”。可见,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发端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吸收了西方思想学说的各种精华,熔于一炉,“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

  “民生”一词,在儒家典籍中多见。孙中山说,“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国计民生”。他给“民生”下个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55页。)由于孙中山明确指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讲到他对马克思的理论的看法,因此,他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含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点是很清楚的。民生主义要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而且是在欧洲考察发现资本主义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要发生社会革命的情况下提出的理论,因此,这个民生主义理论,它的形成,主要还是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晚年讲民生主义,将它与传统文化中的“国计民生”思想联为一体,从传统文化中证实民生主义的合理性。他说的解决民生问题,即是解决社会问题,要将社会革命消弭于萌芽之中,这样,他所要解决的,是指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由于剩余价值等项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法则、规律造成的阶段斗争、分配不均等社会现象,这就远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国计民生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学说,与二千多年前儒家载籍中所讲的“民生”,关系不大。

  孙中山在讲民生主义时,将民生主义与传统儒学挂钩,主要是讲民生主义即大同主义。他十分重视《礼记·礼运》中所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至“是谓大同”一段话。大同,大同主义、大同世界,孙中山一生不知讲过、写过多少次,确实是他所抱持的最高政治理想。他认为民生主义即大同主义,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他的民生主义相同,所以也是大同主义。基于这种原因,他认为作为尊孔国家的日本,应引苏俄为朋友,共同建立“亚洲大同盟”。也基于同样原因,他反对西方国家所提倡的世界主义,主张济弱扶倾,主张行“王道”,一再引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古训(《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433页。),同样也是希望日本支持其理想与活动,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