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凤翔将军职业革命生涯探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12-30 00:00 来源:文史博览2011年第10期 作者:汤大莎 余小平 查看:
长沙光复后,戴凤翔配合湖南军政府组织湘军援鄂,并亲临前线督战、指挥。10月28日首批援鄂湘军通过水路开往武昌,援鄂湘军以新军第49标为基础,补充部分新兵共约1700人,组成湘军独立第一协,命王隆中为协统。第49标属湘军精锐,该协革命党人最多、武器装备最好,也是长沙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好消息接连而至,同日黄兴抵达汉口,次日山西新军起义,戴凤翔十分振奋,立即组织第二批湘军前往接应,并且自己作为督战官,随刘玉堂统率的第三批援鄂湘军迅速向北开进。第三批援鄂湘军共约两千多人,人数为三批之最,但新募民军较多,武器装备最差。11月23日到达时,汉口已经失守,汉阳战事极为激烈,清军计划一举攻下汉阳,继而围攻武昌,汉阳门户美娘山曾多次易手,黄兴命令湘军立即投入战斗,目标为攻下美娘山。湘军当日驻扎在磨子山,磨子山地势较低,战术地形不适合排兵布阵,要翻过扁担山方可进攻美娘山。戴凤翔提议先占领扁担山作为炮兵阵地,发挥火炮优势一举夺下美娘山。敌我双方都十分重视汉阳战役,25日,黄兴亲执军刀于前线督战,袁世凯也从孝感赶往汉口督战。因湘军将领刘玉堂不幸中弹牺牲,戴凤翔迅速接任湘军总指挥,湘军士气十分高昂,杀声震天。连日来,北洋军自持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在扁担山布下重炮阵地并投入大量步兵防守,加之前一日重创湘军,认为湘军也不过如此,普遍存在骄兵情绪。湘军借助薄雾迅速接近敌军阵地,敌军火炮一时难以发挥作用,只能用步枪作机械防御,湘军将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和守军展开白刃战,不到两个小时就夺取了敌人的炮兵阵地,自己也付出了伤亡近半、戴凤翔两处负伤的惨重代价。在扁担山稍作休整后,戴凤翔迅速布置炮兵阵地,掉转敌军重炮方向,山炮全部集中于扁担山,步兵藏于掩体,向美娘山发起全面炮击,敌军亦向扁担山实施炮火还击,双方鏖战至下午三时许,对方忽寂然无声,戴凤翔下令步兵跑步通过山谷,迅速占领了美娘山。
次日,戴凤翔料想敌军必来反攻,便排兵布阵,将山炮前置美娘山,预先计算好火力区域。待敌军进入预定区域,戴凤翔下令全部火炮猛烈轰击,前置步兵在战壕内堵截,机动部队迅速绕入敌方后侧断其归路,敌军大溃,尸横遍野,向河南边境仓皇逃窜。此役为湘军援鄂歼敌之最。当日冯国璋亲率清军主力再次反攻,汉阳全线失守,磨子山、扁担山相继沦陷,驻守美娘山的湘军成为汉阳孤军,清军将美娘山围成铁桶,湘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清军部队都不愿意带头强攻美娘山,只得连日炮火轰击并企图分化诱降,湘军身临绝境却上下同心誓死抵抗。
据当时亲历战场的英国记者埃德温.J.丁格尔在《1911-1912亲历中国革命》书中记述:“革命军在这里占领数天,在山上安营扎寨,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天然要塞。就是在这儿,革命军凭着无畏的勇气同敌人战斗,这种勇气远胜曾令世人难忘的日俄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勇气”。
12月1日在英国公使的调停下,南北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敌军暂停对美娘山的炮击,但仍然保持包围态势。湘军顽强的斗志感动了武汉民众,当地士绅纷纷组团前往美娘山慰问,转运伤员。根据南北停战协议,12月6日,清军退出汉阳、汉口,湘军撤回汉口休整。汉阳保卫战意义十分重大。革命军在兵力、装备、训练各方面均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为保卫汉阳,与敌人浴血奋战,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武昌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给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不但保卫了武昌的安全,而且为各省组织起义、完成独立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湘军班师后,戴凤翔经黄兴举荐任湖南军务部长、湖南陆军小学校长,1912年授陆军少将军衔。
四、潜心办学,培养军事人才
戴凤翔1902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开始接触西方军事指挥理论;1904年入江南骑兵学校;1908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前身),与李济深、齐燮元同期。先后就学中国近代著名的三座新式军官学校,军事理论全面丰富,汉阳保卫战后,他向在南京的黄兴总结湘军战况时说:湘军的优势在于,将不畏死,卒不惜命,士气高昂。劣势在于新兵太多,又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徒有一腔杀敌激情,一遇失利就惊慌失措,难以指挥调度,无法组织反击。部队缺乏新式武器,冷兵器占了三分之一,军官的指挥能力差,战术思想仍停留在老湘军的“深沟高垒”上,不善于组织攻坚,部队伤亡过重。但湘军新勇大都为在校学生、耕读子弟,学识为各省兵源之冠,建议加强军事教育,培养湘军后俊。黄兴非常认可戴凤翔的总结,尤其赞成湘军要加强现代军事教育,尽快转变为新式军队。
戴凤翔曾针对湘军的现状,全力开展整训工作,然而涉及到各部正常的调配工作,往往充满利益纠葛。加之总督谭延闿亦非军人出身,无法形成强力支持,整训工作推进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