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凤翔将军职业革命生涯探析
辛亥革命网 2011-12-30 00:00 来源:文史博览2011年第10期 作者:汤大莎 余小平 查看:
戴凤翔,字钟奇,号光晔,汉族,188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今北山镇),国民党早期高级将领、军事教育家。他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反清革命浪潮中,参与发动长沙起义,支持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策应安庆起义,密谋广州起义,响应武昌起义以及派遣湘军援鄂。他身先士卒,智勇双全,是辛亥革命湘籍领袖集团中威名显赫的功臣。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为戴凤翔将军题字“勋业长昭”,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宋楚瑜也为戴将军题写墓碑,以此纪念这位为辛亥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国民党元老。
一、立志报国,投身军旅
戴凤翔出生于晚清风雨飘摇时代,15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担任国文教学的正是后来的湖南都督府副都督陈作新。陈作新带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讲课声如洪钟,十分有感染力,说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动情之处涕泪交加,很受学生爱戴,教学之余在学生中传播《海国图志》、《明治维新》等进步书籍。在陈作新的教育引导下,戴凤翔开始明白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痛恨满清的愚昧守旧。时值日俄战争爆发,看似弱小的日本打败了强大的俄国,少年的他萌发了去日本学习军事的愿望。然而,父亲的病故使家道很快中落,不光日本去不了,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他进城在太平街一家南货店从事学徒营生。1900年,戴凤翔和掌柜押运一船货物去安徽,晚清时局混乱之际,盗贼丛生,合肥的街头到处是淮军招募公告。陈作新的教诲再次激发戴凤翔从军报国的愿望,他告别掌柜,直奔淮军大营。接受过旧式教育又受到新式教育影响,而且写得一手好公文,戴凤翔很快在淮军兵勇中脱颖而出。时新任两江总督魏光焘来军营视事(魏系湖南邵阳人),得知呈报公文系一名同乡年轻兵勇所做,令来召见。见其眉清目秀,谈吐不凡,当即决定带入两江总督府,任勤务兵兼督府子弟陪读。督府地处大城市南京,各种思潮、刊物来源较宽,戴凤翔和魏府两名思想较为激进侄子偷偷阅读和谈论着天下大势。1903年他和这两名侄子同时投考江南将弁学堂,得以顺利入学,开始接触现代军事指挥理论。1904年戴凤翔毕业充新军第9镇马标任排长,时晚清政府为培养现代军事指挥人才,鼓励在职军官进新式军校继续学习,经魏光焘举荐,戴凤翔同年入江南骑兵学校。
二、推翻帝制,百折不挠
戴凤翔人生的转折点,就是结识了同盟会成员、广州“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从此开始职业革命生涯。
戴凤翔从江南骑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军第九镇任马标队官(相当于连长),驻防南京仪凤门内淮军公所。受该镇三十三标统带赵声影响加入同盟会,在新军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开展武装反清活动。震惊中外的浏、萍、醴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派南京新军步兵一营,马队、工兵、辎重、炮兵各一队,前往镇压。戴凤翔与各部负责人柏文蔚等均系赵声所发展的革命党人。临出发前,赵声把他们召集到清凉山寺庙内作出了秘密交代和布置,他说此次同盟会在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安源矿工有六千多人参加,领导人是龚春台、姜守旦,你们遇到他们两个,握手时用第四指勾紧,以示与他合作共抗清军。计划先攻下南昌作为根据地,再候各省响应。过万载、宜春、瑞州等地时,如果没有遇到抵抗,不可妄杀一人。听完吩咐后,戴凤翔、柏文蔚等即率队从南京出发,乘船到九江上岸后,走了四天路才到达南昌。接着赶往宜春,准备暗中支持义军。这一路都有同盟会的人前来接洽,但赶到萍乡时,萍浏醴起义因起事匆忙已失败,龚春台等人不知去向,戴凤翔只能扼腕长叹,返回南京。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决定在安庆刺杀清政府安徽巡抚恩铭后发动起义。时戴凤翔的同学薛哲充任安庆步兵营长,熊成基充步兵队官,他们已与徐锡麟相约一起发动安庆起义。薛哲派专人送信来与戴凤翔联络,要戴凤翔在他们刺杀恩铭成功后,在南京负责发动军队响应。戴凤翔当即回信表示策应。他考虑马标三营的连排长都是他骑兵学校的同学,发动工作不应有什么问题,立即安排谭礼秩、袁奉明分别负责三十三标和工兵营的起义发动工作,计划7月8日安庆巡警学堂举行结业典礼时发动武装起义。首先由徐锡麟率警校学员枪杀参加典礼的恩铭等满清大员,薛哲、熊成基率新军进城协助,戴凤翔随即发动九镇新军起事,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发动学员和浙江会党起事。当时驻扎江浙皖最具实力的新军九镇,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支持革命,待三地同时举义,满清政府一时难以应对,势必引发其他新军、会党的附和,如此一来浙皖可望迅速光复,届时天下响应,大事可成。由于叛徒的告密,起义改在7月6日仓促进行,当时,徐锡麟对着恩铭连开七枪将其刺杀后,即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了军械所,由于当时仓促起事,薛哲、戴凤翔、秋瑾还全然不知,徐锡麟终以寡不敌众被俘,慷慨就义。秋瑾也因绍兴当地士绅告密,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被捕,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