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年辛亥百年之新论(3)

辛亥革命网 2011-12-26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为衡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围绕这两个纪念主题,学术界研究活跃,提出了一系列较之以往研究有所创新与突破的新观点

  12、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问题

  朱洪认为,在开除陈独秀党籍问题上,共产国际、斯大林与中共中央向忠发、李立三等人存在分歧。斯大林的重点打击目标是托洛茨基,加上其他原因,开除陈独秀党籍并不是斯大林所希望的选择。在这个背景下,在苏联中国问题研究院召开三次研讨会讨论中国的“机会主义”和中国大革命历史之后,共产国际经中共中央转给陈独秀电报“敦促他去莫斯科”重新讨论他的党籍问题,但考虑到在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上“斯大林没有让步余地”,因而陈独秀拒绝去莫斯科讨论自己的党籍问题。

  13、关于共产国际为何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

  李卫红、徐元宫分析俄罗斯解密档案认为,共产国际之所以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是因为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非常清楚王明缺乏中国实际革命经验,而毛泽东是经过中国革命实践锤炼出来的领袖;王明在西安事变之初主张杀掉蒋介石,激起了斯大林对他的不满、猜忌和愤怒;最后,陈云、任弼时、刘亚楼等向共产国际客观反映中国实际情况,有助于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从而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

  1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高正礼认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关于斯大林主义。改革开放以来,谈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和思想缘起时,都不再提“斯大林主义”,这是应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历史研究,必须回归历史实际。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指导思想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包括斯大林主义。二是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其中不乏一些反映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生产等发展规律的思想观点,可供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参考。因此,新世纪新阶段,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包含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成分。

  胡为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应是1921年就开始大众化工作的高语罕。其《白话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书信体)》、《青年书信》三本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通俗著作,其出版时间要比艾思奇的著作早得多。

  1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陈晋概括认为,今天人们习惯上说的中国道路,其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的指向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自觉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的实践形态或者说它在今天的名字,就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6、关于党的创新力与修复力

  刘建军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创新力(指突破传统约束、吸收新兴要素的能力)和修复力(指使日益变革的社会不偏离或脱离中轴价值轨道的能力)于一身的特性,从而缔造了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暗含一个趋势,即创新力愈强的时候,对修复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创新力展开的强度越大的时候,修复力的反哺程度也就越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