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年辛亥百年之新论(2)

辛亥革命网 2011-12-26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为衡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围绕这两个纪念主题,学术界研究活跃,提出了一系列较之以往研究有所创新与突破的新观点

  6、关于陈独秀为什么没有出席一大

  学术界有因事、抵制外国人包办、安全考虑、对大会不重视等说法。黄爱军认为,真正原因有二:一是此时陈独秀不能也不便离开广州。一方面,他在广州进行全面教育改革探索,而守旧势力对他进行口诛笔伐,在此情况下,性格倔强的陈独秀不会一走了之。另一方面,建党及宣传活动在广州开展顺利,局面正在打开,但建党基础并不巩固,如果此时离开,对广州建党势必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陈独秀根本就不打算出席,这是根本原因。他有多方面考虑:其一,一大主要议程已基本商定,是否出席对整个会议影响不大;其二,他不愿和马林直接打交道并避免就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发生正面冲突;其三,他不愿和李汉俊等人就一些基本问题发生正面争吵。

  7、关于共产国际代表吴廷康在建党中的作用

  俄罗斯学者И.Н.索特尼科娃认为,应重视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代表吴廷康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他把社会主义拥护者们的追求引上建立中国共产党实际工作的轨道,并给予政治、组织和财政上的援助。

  8、关于尼克尔斯基的新考证

  关于中共一大参加者尼克尔斯基来华的工作任务、具体职务,为何出席等问题,张伟良认为,过去的看法一直存在以讹传讹之嫌。尼克尔斯基既不是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全权代表专程赴上海出席一大,更不是一大召开的具体发起建议者。他被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往上海是负责联络处信件交往、情报收集、掌管经费等工作。鉴于他的特殊工作任务性质,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要求他“出席所有党的会议”。在这种背景下,尼克尔斯基参加了一大。

  9、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

  李颖认为,从中共一大到七大,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具有规模逐渐扩大、相关制度规定逐步规范、代表由指派推荐向民主选举发展、召开方式逐步形成民主传统、在长期受共产国际深刻影响后最终走向独立自主等特点。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定期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民主选举党代表和党的领导机构是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条件和标志;保证党代表畅所欲言是提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民主程度和议事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中之重。

  10、关于早期党团之争

  黄金凤认为,中共早期规定青年团政策上服从共产党,但组织上保持独立的党团关系,这是一个两难。因为早期青年团在组织、人才和工作上强于党,在五卅运动前,青年团影响超过了党的影响,甚至出现“第二党”的倾向,为了防止团的“第二党”倾向,党中央调整了党团关系,对团的职权和活动范围作出限制,但竞争与矛盾依然存在。直到中共六大才对团的性质进行定位,团的五大将党团关系写入团章,党对团的政治领导关系才得到制度保证,但是直到1935年青年团取消,党团矛盾都或多或少存在。1949年,在青年团重建时,共产党接受早期党团纠纷的教训,放弃了青年团保持组织独立性这一传统,使团在政治与组织上完全从属于共产党。

  11、关于共产国际经费问题

  如何评价中共诞生初期共产国际的经费支持,徐元宫认为,首先应该肯定其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意识到除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推进“世界革命”的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利己动机和实用主义因素,而且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接受经费支持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自筹经费的努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