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三传平叙(下)(8)
辛亥革命网 2013-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5)日知会案中“余诚幸脱”应两说并存
毋庸讳言,研究余诚、研究“余诚三传”,“日知会案”(一称“丙午党狱”)绝对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大事件。只须看一看此案的记述在余祖言的《志士余仲勉传》中和张难先的《余诚传》中所占的篇幅比例(前者占了32%,后者占了36%),读一读张难先晚年长达七千字的《为五十六年前的一笔历史账答客问》(以下简称《答客问》),我们就先已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沉重。
遗憾的是,关于此案的细节,所见资料太少。
有的记述,时、地、人均明显失实,如:“是年冬,孙总理因法国有意赞助中国革命,特派山西人乔义生随法国武官欧极乐周游长江各口岸调查革命党实力,刘贞一等在圣公会开会欢迎。法武官及乔义生演说革命,异常激昂。事为清吏张之洞、张彪所知,乃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派兵围困圣公会堂,捕获刘贞一、朱子龙、梁钟汉、季雨霖、胡瑛、李亚东、孙鸿钧、殷子衡、吴贡三等多人,并检出名册四巨本,多属军学界中人,吴崑、冯特民、余诚等幸脱逃。自是日知会及同盟会鄂分会遂被摧残殆尽。”5 李书城(1882—1965)亦如是说:“乔宜斋、欧吉罗抵武汉,曾到日知会讲演法国大革命,措辞激烈,为鄂省军警侦悉,派军警围捕,会员中有九人被捕,日知会乃被迫停闭。”6
有的时、地不误,人却又混杂了,如:“二十四日,由刘小霖宴胡瑛、刘静庵于汉口名利栈,亦被捕获。”7 又:“胡瑛、李亚东、季雨霖,则由郭尧阶引捕于汉口名利栈。”8
于是,余祖言、张难先两位先生的记述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然而,就《仲勉传》和《余诚传》来看,关于余诚“幸脱”的细节,两传颇为相左;而《答客问》,竟又与《余诚传》相歧异。
《仲勉传》:(余诚)“越数日,往名利栈,见警兵数人扶胡经武出。归寓言状……”
《余诚传》:“诚、瑛正在汉口名利栈计事,郭见诚在,以手式示意,诚走,捕瑛……”
《答客问》:“于廿四日借刘小霖请客作圈套,在汉口名利栈宴请胡瑛。敬酒时,郭贼一声暗号,十几个便衣队一拥而上,持枪将胡瑛逮住,……”
另范鸿勋亦有简记:“刘小霖设宴于胡瑛所住的名利栈(汉口),胡被捕。”9
究竟是余诚和胡瑛先就已经在名利栈里面“计事”了,郭的抓捕行动之后才开始的呢,还是“宴请胡瑛。敬酒时……将胡瑛逮住”在先、而余诚“往名利栈”在后呢?
不言而喻,这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此后,余诚“幸脱”至沪,受到了党人的怀疑,处境很不妙。对此,两传的记述倒是一致的:
《仲勉传》:“是时党人繁杂,朝夕翻覆,不可究诘。公学诸君疑之,愈窘。”
《余诚传》:“沪上党人,以诚与瑛同在一处,何以一捕一免,甚疑诚,几无以自明。”
不过,往下谈到“疑释”的原因,又有所不同了:
《仲勉传》:“会外出,某君窃视其日记,疑始释。”
《余诚传》:“久之事实传沪上,诚之心迹始明。”
要之,“危急”——“幸脱”——“被疑”——“疑释”,两传所记,有同有异,后人如何取舍?
须知余祖言的《仲勉传》写得很早,距余诚去世仅仅两年,“删其蕪”也远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且经吴崑寿田(1882—1942)、刘子通(1885—1924)、曾唯生(1874—1934)、周章武(1884—1947)、张泰湘(?—?)等诸位同时期的战(朋)友递相传阅,一再“来索”,更被刘子通先生叹为“简洁不可易也!”因此,余说的可信度不可谓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