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三传平叙(下)(5)

辛亥革命网 2013-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余诚三传”,指的是关于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余诚(仲勉)的三种传记资料:余祖言的《志士余仲勉传》、张难先的《余诚传

  面对着这样一份材料,人们不禁会问:

  一、为什么(恰恰)是这样一些人被掳?

  二、这样一些被掳的人,都是去投奔革命、参加太平军的吗?

  我相信,若从太平天国史方面去探究,应该不难找到答案。

  但不论会有着怎样可能的答案,我想,“被掳即参军”一定不是唯一的答案。

  也就是说,在见到新的、确切的正面材料之前,《余诚革命事略》不应当断定“余诚的祖父参加了太平军”,并倚此发挥。

  (2)不应拔高少年余诚的思想水平

  关于少年余诚的求学情况,《事略》曰:余诚“入豹脑岩学馆后,一弃科举之学,悉心研究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家之学、周秦诸子、汉学,以及西方‘新学’等。”

  显然,《事略》所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一弃”、“悉心”等用语尤过绝对,拔高了一个十一、二岁少年的思想水平。

  1888年,余诚五岁,由其母廖夫人带往河南商城,和父亲雅诗先生同住一处。雅诗就近聘了一位河南籍的余姓青年浩吾先生为塾师(“浩吾”是号,其名其字以至履历事迹,皆有待探究)。1894年,余家冲“秋成、子敦二公集族中优秀子弟,设馆于附近之豹脑岩家庙,令公(品绶案:即《仲勉传》的作者余祖言)任教”。4次年余诚十二岁,由族叔子敦带回余家冲,入家族学馆,成了余祖言的学生。七年后十九岁,县试第一。1903年二十岁,(黄州)府试中副榜。这就是余诚在国内求学的全过程。

  余祖言《哭简斋》之二有:“曾记当年初识面,我犹绿发子龆龄。”说的就是1895年的事。《仲勉传》记曰:“年十二,归故里,从族中长老受业,读旧书卷,过目即背诵,合族异之。”这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此处余祖言行文“从长老受业”而不自指,盖敬重创建家学之长辈也)。

  《哭简斋》之三:“昔时科试共沉迷,簦笈诗书与子携。辛苦黄州江上路,午风梅雨湿黄泥。”说的是1903年夏初应府试的情况。一句“昔时科试共沉迷”,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这时,余氏兄弟俩在黄州结识了黄安县的考生董用威必武。

  我们应该学习《仲勉传》的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承认人的思想演进有过程、要时间。而不应该人为制造光环,超前拔高。

  通过对于上述第(1)和第(2)两个问题的检讨,我们不仅进一步看清了几十年“左八股”文风影响的余毒,而且也相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包华德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包德华在《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的“序言”中写道:

  “编者在物色本书的传记撰稿人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与传记人物有私交的人撰稿,那可能有把传记写成一篇颂词或是一篇有偏见的稿子的危险。另一种办法是挑选一位与传记人物的关系并不亲密或是与传记人物根本不相识的人为撰稿人,这样可以不偏不倚地评价传记人物。究竟选择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撰稿人,还是选能客观评价的人撰稿,这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大家议论的情况看,一般都认为选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撰稿人要比一个只是依靠中文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即使并非故意欺人,也常因其不真实而贻误资料的使用)的撰稿人为好。”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与传主多少有着某种关系的人,不要辜负了编辑家们的期望。

  此外,《湖北革命实录馆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者在其《编辑说明》中也提到过,“不少人物事略系‘攘臂言功之作’,对个人功绩不免夸大渲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