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三传平叙(下)(2)
辛亥革命网 2013-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为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年逾古稀的佩鸿先生戴着度数极高的老花眼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着余诚的日记手稿,再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录下来。
工作虽然艰难,但总是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然而,1985年夏,佩鸿先生被查出患有胃癌,不仅写作中断,他和整个家庭的生活秩序也顿时大乱。汉口的七、八月份,酷热难熬(那时医院病房里还没有空调),七十八岁的老先生,从前胸到后背,被拉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手术后不久,佩鸿先生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写作,他怕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要完结了,而是怕《余诚革命事略》不能在他生前完稿,为此他极度担心,多次说道:“只怕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啊……”
佩鸿先生加紧写作,那真正的是在“拼命”啊!全家老少无不为之感动,无不为之心疼!大家知道,劝先生搁笔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术后保养及预防扩散上严格按照医生的指教,精心地去做。
到了1986年7月,《余诚革命事略》终于脱稿了。
刊出后,佩鸿先生渐次发现了《事略》中的一些错误和疏漏,遂命次子品绶一一记录在案并指导修正之。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佩鸿先生仍念念不忘亟应将《事略》修订重刊。
1999年9月17日,佩鸿先生去世。10月,品绶即申请“病退”,两月后始获批准。从此,品绶正式继承了父亲的工作。
由于《余诚革命事略》篇幅较长,只好随本文所论及之处,节录其相关部分。读者如果需要阅读《事略》的全文,请查阅1990年《麻城文史资料》第三辑 第67—92页。
与余祖言的《仲勉传》和张难先的《余诚传》相比较,余佩鸿的《余诚革命事略》的优点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一、不仅基本上囊括了《仲勉传》的全部内容,还多处引入了传主的日记、诗作。此外,又尽力采纳新发现的史料。所以,《事略》的信息量超过了《仲勉传》和《余诚传》。时势使然也;
二、行文通俗易懂,易于流传。
但是,细细查究,《事略》的错误和疏漏也是比较严重的:
特别是处理史料(包括对于余祖言的《仲勉传》的理解、诠释),尚欠严谨。同时,由于长期受到“左八股”文风的钳制和影响,短期内思想上仍未解除束缚,这就严重地妨碍了客观分析历史事实,以至于产生了本不应产生的一些错误。
顾炎武(1613—1682)说:“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之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乎?”3
《余诚革命事略》虽然没有严重到如此地步,但免于沦为“今之铸钱人”,肯定是要努力警醒的,因之,检讨和修正《事略》,也是亟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