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11)(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围绕创办大通式的学堂,热烈地议论开来。最后,逢樵和丁熔等终于商定,在壶镇也创办一个大通式的学堂,就地招收龙华会骨干弟兄入学。经费呢,逢樵说由他筹办。周华昌说:“家乡办学,我助一臂之力,等我回去,托人把银票汇过来!”丁熔说:“华昌啊,你是老脾气不改,还是这么慷慨!”华昌说:“具体办事,还有劳你丁先生呢!”
说到办学地点,大家一时感到没个合适的地方,这时候嘉益已经溜马回来,他在后院拴好马,就踅到这小小的楼上来。他一听说办学堂,正合了他的心意,就说:“我不能上大通,这自己办的学堂,总该让我去了。”和珍对他笑着说:“慎唐兄,选你当班长,行吗?”嘉益也风趣:“谢谢赵小姐先生赐封!”秋瑾一见,也乐了,说:“看来你们都各有一套,这办学的事准能马到成功!”
这时候,逢樵转向嘉益问:“慎唐,你说哪儿比较冷清隐僻?”嘉益摸了摸后脑勺说:“放在大坟园边的轰公祠堂吧,那次我们夺了牛班长的货,不也是在那里安顿的么!”逢樵听了,一拍脑门说:“哦,对对,这祠堂地方隐僻,好!”丁熔问:“办学堂,该起个什么名字呢?”丁熔在一班人中年岁较长,曾是清末增广生,又在杭州紫阳书院任教过,说到取名字,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对准了他。他见大家对他这么企盼,也认真地想了想,最后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育英女校’,干脆再来个‘萃英学堂’吧!”大家一听都说很好。
事情商议好了,夜宵也烧好了,是热气腾腾的当地小吃:豆腐丸。青花瓷碗盛着鸡蛋大小的白朴朴的豆腐丸,黄黄的油花,青青的葱叶,谁见了都不禁垂涎三尺。秋瑾生平从来没吃过这种点心,嘬起嘴来轻轻吹了吹,只觉得一股香气扑了过来。她问逢樵:“这是壶镇的风味小吃?”丁熔介绍说:“我们壶镇人,做豆腐丸很出手。吃了晚饭,你到上街、下街转一转,相隔不远,就有一家卖豆腐丸的小店或小摊。整个镇里,有名气的豆腐丸店,只有两家:一家是中街双眼井边的‘义丸小吃店’,再一家就是唐良兄嫂的‘合盛夜宵店’。”
说话间,大家已经吃毕,逢樵的妻子四凤上来端碗,正好听见丁熔在为她吹嘘,就打趣说:“丁先生,刚才盛给你的,我记得只有三个豆腐丸,你号叫‘醉三’,难道真的吃了三个豆腐丸,就醉了?”周华昌转向逢樵说:“你这内当家,真有两下子,连这老秀才都败在她面前。”和珍到底年轻,她问嘉益:“丁先生的字不是叫‘醉笙’么?怎么又叫‘醉三’?”嘉益说:“老先生满肚子墨水,谁知道他还会变出多少名字!”原来丁熔字仲坚,号还不止醉三、醉笙,还有一个叫载生呢!
当夜,秋瑾就跟和珍一起安歇。第二天,她很早就起床了。因为她昨夜听和珍讲,做豆腐的人家,要半夜起来磨豆腐。她想看看,豆是怎么磨成浆,又是怎样由豆浆变成白嫩嫩的豆腐的。好在和珍家跟逢樵家相距不远,秋瑾沿着小巷,转了几个弯儿,就听见“吱呀”“吱呀”的磨豆腐声。因为昨夜睡得迟,所以今天磨豆腐也迟了。豆腐浆快要磨好的时候,天边的星星已暗下去,东方开始泛出了鱼肚白。老伙计叶发松在磨豆腐,逢樵的妻子正坐在旁边,用一只小勺子,均匀地盛着一小勺豆瓣,往磨孔里填。他们没料秋瑾会起个大早,更料不到秋先生会来到石磨边。他们正要问秋先生为啥起得这么早,秋瑾已经抓住了石磨的丁字拐,对四凤央求说:“嫂子,让我来磨一磨吧!”四凤慌忙站起,抓住丁字拐说:“不行,这粗活儿,怎是你干的?”秋瑾一再坚持要试试,还说:“我干不好,你教我吧。”四凤见她既真心又执意,就同意了。她让秋瑾和她并排站好,前后张开两脚。又让秋瑾的两手和她的两手同时扶住丁字拐的横杆。两人同时用力,才推了几下,秋瑾就能自如地推动着磨盘旋转了。四凤见了,说:“我干脆放手,让你独自试试?”秋瑾把双手扶在横杆中央,一推一拉之间,石磨已经转了一圈儿。秋瑾觉得很得劲,一圈儿又一圈儿,磨得更快了。四凤忙说:“豆瓣儿还没添上去呢!”秋瑾这才暂时住了手,格格地笑个不停。
这时候天色已亮,逢樵也起来了,见秋瑾早早伴着自己妻子在磨豆腐,心中觉得十分歉意。秋瑾对逢樵说:“嫂子真不简单,要不是她每天做豆腐卖,护着这个家,你能这么东奔西跑?”逢樵望望妻子,点着头说:“这也实在!”四凤一听,心中不舒坦,说:“实在什么?人家秋先生,一个姑娘家,半夜三更起来代你磨豆腐,比起你,是实在几倍了!”秋瑾和逢樵听着,都笑了起来。
早饭后,秋瑾和逢樵一起来到育英女校。学校设在梦祥楼上,原来的“大凳”已经换成两人坐的学生桌。还未上课,姑娘们有的正在绣花,有的在剪纸,只有尚芝一人,伏在桌上写什么。秋瑾和逢樵还以为她在写信,悄悄儿走过去,不料尚芝用一张薄纸蒙着一本书,正在画画。画的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绣像。尚芝一抬头,见是吕先生和秋先生,忙笑着用手遮了。秋瑾问尚芝:“你喜欢梁山泊的英雄?”尚芝点点头,还自豪地说:“我看过《水浒传》呢!”逢樵问:“你爹呢?”尚芝说:“爹出门刚回来。你瞧,他来了。”逢樵把秋瑾介绍给梦祥,又对这位育英女校的校长说:“今天给女校请来一位特殊教员,让她给大家讲一节课。”梦祥十分高兴地说:“秋先生不辞辛苦来此小镇,真是女校师生的大喜事!”
不久,和珍也来了,还有丁熔父女。在女校的课堂上,秋瑾讲了留日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又讲了妇女解放,参加革命的目的和意义。从大通学堂讲到育英女校,虽然地点不同,对象不同,但宗旨是一样的,即解放自己,冲破一切封建的束缚。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秋瑾因为还有事,就结束了演讲。
秋瑾刚走下讲台,一位扎了两角辫子的大眼睛女孩扑了上去,嘴上高叫:“秋姑姑,带我去骑马!”秋瑾一见这女孩如此可爱,俯身抱了起来,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女孩回答:“我叫大大。”和珍在一旁介绍:“这是吕逢樵先生的大女儿。”秋瑾奇怪怎么昨天没看见,大大说:“昨天我去舅舅家了。”秋瑾抱了大大,边走边说:“马儿又高又大,骑在上边,你怕不怕?”大大扑闪着大眼睛,说:“我不怕!”秋瑾说:“好,秋姑姑带你去!”
下午,秋瑾和逢樵等去溪圩村拜访周华昌。秋瑾把大大抱在马背上,想带大大一起去。逢樵却要把大大抱下来,不让她去。大大嚎啕大哭起来,秋瑾说:“反正没什么大事,咱们随便溜马,带去也不碍事,让她见识见识吧。”
一共三匹马,秋瑾和大大骑的是枣红的那匹。逢樵骑的是昨天华周昌骑的那匹白马。一直伴着秋瑾从绍兴来壶镇的王文庆,则骑一匹灰色的马。三匹马从上街到下街,又从贤母桥上“哒哒”走过,确实引来了许多人惊奇的目光。大大有秋瑾护着,果真一点儿也不怕。她东瞧西望,见桃花似粉,杜鹃如火,小嘴儿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