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言萃之四:经济与民生(6)
辛亥革命网 2017-04-13 08:58 来源:中山统战 作者:孙中山 查看:
8、振兴农桑
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8页
稽古帝王之设地官司徒之职,实兼教养。孔子策卫,日富之教之。其时为邑宰者,蚕绩蟹筐,著有成效。
《农功》(1891年前后)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页
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0页
文今年拟有法国之行,从游其国之蚕学名家,考究蚕桑新法,医治蚕病,并拟顺道往游环球各邦,观其农事。如中堂有意以兴农政,则文于回华后可再行游历内地、新缰、关外等处,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桑,详明利益,尽仿西法,招民开垦,集商举办,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8页
中外通商之始,列我国常获大利,未尝亏本。丝茶两宗,尤能甲于天下,故输出常超过输入。
《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1916年7月20日)
《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31—332页
要在政治上、法律上规定出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要规定法律,对于农民的权利有一种鼓励,有一种保障,让农民自己可以多得收成。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1924年8月17)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9页
秦西国家深明致富之大源,在于无遗地利,无失农时,故特设专官经略其事,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0页
如果用机器来耕田,生产上至少可以加多一倍,费用可以减轻十倍至百倍。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1924年8月27)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00页
要增加农业的生产,便要用肥料;要用肥料,我们便要研究科学,用化学的方法来制造肥料。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1924年8月27)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01页
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上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涨起来,即成水灾。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1924年8月27)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07页
泰西农政,皆没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察地利,各随土性,分种所宜。
《农功》(1891年前后)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页
今吾邑孙翠溪西医颇留心植物之理,曾于香山试种莺粟,与印度所产之味无殊。犹恐植物新法未精,尚欲游学欧洲,讲求新法,返国试办。
《农功》(1891年前后)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页
9、移民垦荒
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如此而欲致富不亦难乎!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0页
水患平矣,水利兴矣,荒土辟矣,而犹不能谓之地无遗利而生民养民之事备也,盖人民则日有加多,而土地不能以日广也。倘不日求进益,日出新法,则荒土既垦之后,人民之溢于地者,不将又有饥馑之患乎,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憾也。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1页
……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2页
至若吾人所计划,不过取中国废弃之人力,与夫外国之机械,施对沃壤,以图利益昭著之生产。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64页
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夫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殖民政策于斯两者,固最善之解决方法也。兵之裁也,必须给以数月恩饷,综计解散经费,必达一万万之巨。此等散兵无以安之,非流为饿莩,则化为盗贼,穷其结果,宁可忍言。此弊不可不防,尤不可使防之无效。移民实荒,此其至善者矣。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64—265页
假定十年之内,移民之数为一千万,由人数之省徙于西北,垦发自然之富源,其普遍于商业世界之列,当极浩大。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64页
夫土也,草也。固取不尽而用不竭者也,是在人能考土性之所宜,别土质之美劣而已。倘若明其理法,则能反硗土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此农家之地学、化学也。
《上李鸿章书》(1984年6月)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