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6)
辛亥革命网 2011-03-06 00:00 来源:清史研究 作者:白拉都格其 查看:
作为蒙古封建领主性盟旗制度下的世袭王公扎萨克(旗主),贡王能够顺应、追随时代潮流,胆识超群地为本民族和地区走向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并且能在民初政坛成为民主进步阵营的重要盟友,无疑是蒙古族以至全国近代史上的杰出进步人物。而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种种表现,却又难脱“反动”和“民族分裂”两顶帽子。
不过,如果遵循马克思主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贡桑诺尔布的明显“负面”表现,也有其不可苛求的一面。如所周知,孙中山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武昌起义的旗帜是十八星(省)旗,均不无“民族分裂”之嫌。当反清革命即将成功时方提出“五族共和”口号,怎能要求满蒙等族骤然领悟,即刻认同。进而,与大多数不知共和为何物的满蒙王公不同,贡王能与吴禄贞、严复等人结交、过从,必有其相知、共识因素;不随同那彦图、阿穆尔灵圭等加入共和党、进步党而独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国民党,也与其已有的开明进步倾向相一致。愚以为,贡王反对清帝退位,固然有其维护自身封建特权的一面,更有反对“鞑虏”被驱除后的“少数专制之共和”(前引致伍廷芳函)的一面。至于他企图借助外力求民族自强,也有孙中山奔走寻求日本、英美等外力支援以推翻清朝相例比。当民族“独立”计划尚未最后破产时,贡王又搞起了“五族联合”地方自治,说明他的民族主义意识还不是那么“极端”。同时,孙中山等不计“前嫌”,仍争取并推举贡王为国民党理事,也说明这些当时的革命领袖并没有“苛求”这位具有复杂“性格”的民族上层。与许多历史人物一样,贡桑诺尔布身上体现的复杂性,反映了所处时代政治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与许多汉族、内地历史人物不同的则是,贡桑诺尔布的复杂“性格”,更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内民族关系演变的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