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5)
辛亥革命网 2011-03-06 00:00 来源:清史研究 作者:白拉都格其 查看:
2月底北京发生“曹锟兵变”,贡桑诺尔布与扎噶尔等乘乱潜出北京。返回本旗后,贡王立即召集贵族官员开会,宣布要举兵“独立”,不料与会官员竟无一^.表示赞同。其后,贡王又至赤峰召集卓索图、昭乌达等盟王公贵族会议,商讨归附“大蒙古国”即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政权。但大多数王公担心事若不成反招祸乱,使会议无结果而散。在此期间,贡桑诺尔布还于同年4月初委派管旗章京朝克巴达尔胡和商卓特巴喇嘛色日济扎木苏为代表,持函前往外蒙古库伦,表示拥戴加入哲布尊丹巴政权。
大概由于搞民族“独立”得不到王公贵族和旗民的支持,贡王又搞起了蒙汉联合、地方自治。4月中旬,他召集本旗和附近州县蒙汉官员、士绅几百人开会,成立了“喀喇沁五族联合会”。会议推选贡王为会长,旗协理希里萨喇和乡绅郭缙之为蒙汉副会长,提出以“化除族界,同享共和”为宗旨,并呈报热河都统和北京政府内务部备案。
6月中旬,日本方面预定交付给贡桑诺尔布、扎噶尔的武器,在运往巴林旗途中被驻郑家屯的奉天巡防队统领吴俊升派兵截获,护送武器的日本人除被击毙外全部就擒。而在此期间,贡王派往外蒙古的代表也从库伦返回,得知库伦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和政治、经济混乱状况,使贡王深感失望,其民族“独立”计划终告流产。跻身北京政坛,成为国民党理事
民国初年的内蒙古,受到内(地)外(蒙古)局势的影响,一直动荡不稳。蒙旗执政王公中,有的致函外蒙古表示“归顺”,有的洽购武器谋求自保。贡桑诺尔布搞民族“独立”的幻想逐步破灭之际,哲里木盟乌泰等人举兵“东蒙古独立”的计划,却在加紧筹备。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并且与蒙古王公有较多交往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竭力稳固最高统治权的同时,也开始采用前清羁縻笼络民族上层的手段以求稳定内蒙古局势。
贡桑诺尔布图谋“独立”和地方自治的活动早已引起北京政府和热河当局的密切关注。1912年7月,袁世凯在北京政府国务院之下设立蒙藏事务局,即连续致电贡桑诺尔布,并派人送重礼,敦请贡王出任蒙藏局总裁。而这时的贡桑诺尔布,对图谋自立、自强已深感悲观失望,又恐因私通日本偷运武器获罪,只好“应邀”赴京,于9月9日被正式任命为蒙藏事务局总裁。
当时的北京,正值政党政治十分热闹之际。早已投靠袁世凯的那彦图、阿穆尔灵圭等在京蒙古王公,先后成为拥袁的共和党、进步党的理事、顾问,而刚进京不久的贡桑诺尔布,却被以同盟会为主改组成立的国民党推选为理事。与他同列于国民党理事名单的则有孙中山(总理)、宋教仁、黄兴等同盟会著名领袖。
据吴恩和等追忆:“有人说,贡王在民国初年曾参加过同盟会,和孙中山先生也有交往,孙中山先生到北京的太平街喀喇沁王府访问过他几次。我们看到国民党的中央党部刊印出来的初期同盟会会员名单中,也有贡桑诺尔布的名字,事实证明贡王曾是同盟会会员”。经查,孙中山于8月24日抵京。国民党宣布成立、贡桑诺尔布任理事为8月25日。再查民初国会议员名单,属贡王弟子、亲信的众议院议员、喀喇沁蒙古人金永昌、李芳,均为国民党籍。尽管贡桑诺尔布是否加入改组为国民党之前的同盟会尚缺少基本史料证明,他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多相过从,并成为当时政坛“左翼”中的少数民族首要代表人物当属无疑。从孙中山、宋教仁等同盟会——国民党领袖方面,在政党、议会政治中与袁世凯争夺蒙古等民族上层的拥护、支持,自在情理之中。贡桑诺尔布在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作为、作用和影响,也使他自然成为同盟会——国民党努力争取的重要目标。而曾与吴禄贞、严复、梁启超等人密切交往的贡王,在(民族问题因素之外的)国内政治问题的态度和倾向上易于与同盟会——国民党合拍,也显然有其主观意识方面的因素。
贡桑诺尔布“违背”袁世凯的意愿加入国民党,说明他在政治上的开明(进步倾向)和主见。袁世凯在贡王出任国民党理事后仍然任命他为蒙藏局总裁,也说明袁并未放弃对这位重要人物的“争取”。囿于已看到的史料,贡王在国民党内的活动特别是在其后激烈政争(“二次革命’,)中的态度,尚不得而知。但从常见的民国“革命”史书中几乎看不到他的名字,以及他能够长期稳坐北洋军阀政府部长级高位,大概并未实际参预国民党的政治活动。贡桑诺尔布出任蒙藏局(后改蒙藏院)总裁之后,曾为稳定蒙古地区局势多有尽力,但处在袁世凯北京政府严密控制之下,再无大的政治作为。他唯一值得称道的政绩,就是干1913年在北京创办了蒙藏专门学校。这所学校不仅为当时的蒙藏(主要是蒙)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20年代还成为第一批蒙古族共产党人诞生、成长的摇篮。
回顾贡桑诺尔布辛亥革命前后的基本经历:清末新政时期,在本旗可谓“超前”地厉行了一系列图强新政,并谋求在清廷的支持、赞助下重振整个蒙古民族、蒙古地区:武昌起义爆发后却极力反对共和、阻挠清帝退位,进而又企图借助外力搞民族“独立”:清朝灭亡、“独立”计划破产,他又在国内政治中显示了开明、进步的态度和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