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1)(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0年多年前,在陕西蒲城县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蒲城学案,史称“蒲案,可今天它却鲜为人知。同盟会在蒲城的迅猛发展和县教

   蒲案斗争胜利后,迫使陕西当局对革命力量的镇压有所收敛,而陕西同盟会分会的革命活动以后日益活跃,从全国范围来讲,它使满清末年的中国知识界得到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大家都知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猖獗的时候,一字之罪能让一个人九族全灭,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整个社会舆论都处于静音状态,可谓万马齐喑,广大知识分子噤若寒蝉,没人敢写文章,不敢说真话。什么秀才、举人、探花、榜眼,不管你是多大学问和功名,只要你敢在笔头子上或行动上对抗朝廷,定叫你冤狱终生或者粉身碎骨。蒲案打破了知识界、舆论界死气沉沉的局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次学生运动,它比五四运动还早11年。尽管只发生在陕西渭北的一个小县城,但通过《夏声》杂志、《秦陇报》等媒体的传播,在全省、全国乃至在日本的东京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人过去讥笑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蒲案的胜利。人们通过这次学潮认识到了知识分子并非个个都是熊包。有句话说: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因为蒲案遭受迫害的蒲城高等小学数十名师生,真的是用血泪擦亮了广大群众的眼睛,大家醒悟过来,原来知县大人是可以反的,省上的提学大人的老虎屁股也是可以摸的,甚至统治国家几百年的满清政府都是可以动摇的。

  蒲案以后,陕西同盟会的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地的学生请愿活动此起彼伏。因而,蒲案斗争胜利对中国的知识界乃至工农大众都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这个大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铺垫,也为陕西人率先响应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者解读:杨虎城是在蒲案中诞生的一位巨人,虽然不是蒲案的直接参与者,但他当时恰巧有事进城,目睹了蒲城高小师生在关帝庙被殴打的惨景,高呼口号抗议殴打学生,蒲案点燃了杨虎城的革命激情,不久他就组织成立了“中秋会”。杨将军长子杨拯民后来曾经说过,中秋会的许多成员都是后来十七路军的骨干和老基本。杨虎城自己也说过:“我之投身革命实自蒲案始。”

  【一对蒲城人,铁血两兄弟】

  “地下兵马俑,地上西安城”。

  西安古城原有九座城门,后陆续增加到十八个。而这十八座城门以人名命名的,大概有“中山门”、“中正门”、“玉祥门”、“勿幕门”。

  “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蒲城人井勿幕先生。

  井勿幕,原名泉,字文渊,后通用勿幕。陕西蒲城人,生于1888年2月12日。井勿幕出身于开明地主兼商人家庭,思想开放,加之自幼聪颖好学,性倜傥,心志旷达,显得早慧而抱负非凡。他常与胞兄井岳秀“纵天下大势”,曾慷慨陈词“为祖先留生气,为民族续命脉。”为了匡时济世,他们文武皆习。哥哥精于十八般武艺,他的拳术剑术也很出色。他步履矫健,行走如飞,人称“飞毛腿”。

  井勿幕这个人意义重大,但陕西后来知道他的人却为数不多,尤其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生于1889年,是中国同盟会最早期的会员之一,孙中山先生曾评价他是“西北革命巨柱”,他三次去日本,在东京创办了《秦陇报》、《关陇》和《夏声》等革命报刊,1905年他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从日本回国,到蒲城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组织。蒲案并不是后来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什么少数青年学子的一时冲动,它是在井勿幕领导下的陕西同盟分会全力支持下的一次有组织的爱国学生民主运动,蒲案爆发时,井勿幕在《夏声》杂志第八号发表了《蒲案感事》的文章,揭露蒲城知县李体仁的罪恶行径。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