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1)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风雨欲来风满楼
【蒲城——陕西同盟会的发源地】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作者解读: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政党组织,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从而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开了一个“新纪元”,从而使中国民主革命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日本东京成立,推孙中山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蒲城籍学生井勿幕加入了同盟会。同年秋,井勿幕带着孙中山的救国主张和同盟会宣言,从日本返回陕西,担负起陕西地区革命宣传组织任务。他先从故乡蒲城做起,先从亲戚朋友做起,然后及于一些学堂里的教员、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人士。此间,先后发展李仲特、李桐轩、张拜云、常铭卿、井崧生、李约祉、李仪祉等数十人加入了同盟会。陈惠亭(潼关人)、井崧生、常铭卿为当时同盟会在蒲城的主要负责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蒲城县成立了高等小学堂(今槐小)。同盟会员常铭卿、陈惠亭、李桐轩等担任教习,他们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并发展了年龄较大的学生张鹏(云程)、窦树槐(荫三)、米天霜(森若)、米登岳(浚生)等十余人为同盟会员。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秋,该校加入同盟会的师生已有五十多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蒲城县成立教育分会,常铭卿担任会长,杨鹤鸣为副会长,常仙洲为庶务员,雷季阳为书记员,寇孝庭、井崧生等为演说员和评议员。教育分会成立后,同盟会利用教育分会的合法地位,在学生和城乡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并组织讲学队、演出队,利用星期天和城乡集会向群众进行讲学和演出街头戏,宣传民主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罪行,痛斥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李桐轩还编写了《黑龙江》《一字狱》等戏本,广为宣传。
【“蒲案”风云——一曲清王朝灭亡的前奏】
100年多年前,在陕西蒲城县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蒲城学案,史称“蒲案,可今天它却鲜为人知。西安事变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蒲案”多年的文史专家陈祥林先生认为,从历史意义上说,它比五四运动早了11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次胜利的爱国学生运动,对辛亥革命产生了直接影响,在陕西它是清王朝灭亡的前奏曲;从这次运动中走出了“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大将军杨虎城等人……
同盟会在蒲城的迅猛发展和县教育分会的活动,引起了蒲城县知县李体仁的惊恐和注视,他写信给陕甘总督升允说:
“中国祸患,将来不在外洋,而在萧墙之内。”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高等小学堂管理刘友人调升勉县教谕,李体仁企图派其心腹苏民章、冉澍川继任管理,暗中监视学堂师生活动,被学生识破阴谋,表示拒绝,以致彼此相持。至九月初一日,李体仁来到学堂,学生提出自治二十条,要求准予自治,大意是,暂不续派管理,有事请由监督(李体仁自任监督)亲临办理,俟至年终另举妥人。李体仁迫于学生要求,勉强同意,并于学生自治规则上增加“不遇星期,学生不准外出”一条,其用意仍在限制学生活动。
初九日晚,教育分会会员雷电因厨夫魏姓常私自外出,疑有他故,潜侦其所向。至巡警局见他与县署轿班人员在一起赌博,雷便集合十几名学生冲散赌场,拿获赌具和何问章等四名赌犯,移送县府处理。李体仁竞恼羞成怒,一面上禀提学司,说教育分会常会长越权妄为,捉拿社会不法分子应该是衙门或者警察局的职责,强烈要求解散教育分会;一面唆使贡生苏民章、冉澍川等诬告说:“教习唆使学生自治,以固禄位;学生博欢教习,图积多分。”李体仁在禀文上批了“禀如属实,教习、学生均欠文明”,并令将禀批传示学堂。常铭卿、陈同熙等教习见禀批气愤辞职,于十二日搬出学堂。学生为挽留教习,于十三日向李体仁具禀辩诬,言多顶撞。李体仁阅之大怒,疑禀文出自常铭卿手,即派差役驱逐学生出学堂,锁了大门,贴上蒲城县正堂封条。学生不能上学,于是暂时到北街关帝庙内,成立“自治公学”,推年长的学生雷忠诚、李望古、苏炳吉任教习,继续学习,并推选王之翰等三人密赴西安控告李体仁。同时李体仁也向省提学司诬告,说:“学生迁出学堂,系教习指使,请准解散另招。”提学司余垄不察实情,就下了批文将教育分会解散,并将学生解散另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