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锐:辛亥巨变中被革命的国舅(5)
辛亥革命网 2011-07-08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雪珥 查看:
吊诡的是,志锐却拒绝给被裁的新军官兵发放遣散费,甚至还下令收缴他们的皮衣皮裤。在各方求情下,志锐虽然收回了收缴冬装的成命,但依然在官兵遣返的途中设卡,强行收缴,致使部分官兵冻死野外。这其中,不仅有汉族官兵,还有一些籍贯本地的厄鲁特、察哈尔、锡伯族官兵。如此一来,大量的被裁官兵只能滞留伊犁,反而成为不稳定因素。
志锐对被遣散的官兵如此苛刻,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手中几乎没有资金,多次催促中央拨款,得到的答复却是“现在部库如洗,铜项奇细。伊犁所需,势难兼顾。即令饬部筹拨,亦属空言无济。该将军世受国恩,身应边寄,务宜勉为其难。”(《宣统政纪》)志锐无奈,只好竭泽而渔,一边苛待被遣散官兵,一边还向民间强行赊销廉价毡帽,索取高价,逾期不交的,就要纳羊一只,再逾期则纳牛一头。如此一来,伊犁的军民矛盾、官民矛盾更趋激烈。
革命党要暴动的消息,几天前就有一个名叫“春竹铭”的人向志锐报告过,但是志锐没太在意,毕竟,伊犁城内城外主要是蒙古兵,还有“军标”50多标(团),要对付以汉人为主的小小革命党加哥老会,还是绰绰有余的。
1912年1月7日晚,得到了确切的报警之后,志锐下令给城内的旗兵立即发放枪支弹药。但是,还没准备停当,枪炮声四起,暴动开始了。掌管“南库”弹药的黄立中,也已经归顺革命党,于是,暴动士兵们顺利地拿到了武器。在猛烈的战斗中,将军府的卫队寡不敌众,暴动士兵冲进了府第。
志锐越墙逃到协领乌尔格春府内,乌尔格春怕受牵连,吩咐其女婿向暴动者告密。次日凌晨,志锐被捕。暴动者要求他出任都督,遭到志锐拒绝,他表示:“若所为各行其是,我不能北朝廷,辰祖宗,速死愿耳。”暴动者将他拖至钟鼓楼东侧钱局前枪决示众。其仆吕顺抚尸号恸,也被同志们枪杀。
革命话语之外
其实,伊犁的革命党,势力并不大,倒是哥老会势力很大。自左宗棠平定新疆以来,伊犁驻军以湘军为主,而湘军一直是哥老会的寄生体,因此,革命党在伊犁主要只能依靠哥老会。这种以黑道为主体的革命,更为血腥,颇具新疆特色的是,这里的哥老会还发动一场专门屠杀各级官员的“戕官运动”,这成为日后民国新政权重点打击的“恐怖主义”行径。而革命之后,伊犁的新“大哥”们不惜对抗民国中央政令,被责为“盘踞伊犁”,“形同割据,实民国之公敌。”
伊犁暴动的起因,在“正统”的革命话语叙述体系之外,还有另外的说法。根据新疆巡抚袁大化的幕僚张开枚记载,伊犁暴动的导火线,在于志锐在军中发动的“反贪行动”,矛头直指杨缵绪、贺家栋(前伊犁将军广福的亲信)。其中,杨缵绪“亏累公款九千余金”(相当于今日180万人民币),被志锐“撤差勒缴”。而主管财务的贺家栋,“积年亏耗公款不下数十万金”(相当于数千万元人民币),志锐“扬言清查历年交代,责贺赔偿”;此时贺虽已调任,但是“志锐扣留不令去”。于是,杨、贺二人便只好发动革命,以图掩盖自己的经济犯罪行为,借以自保。
这一说法,虽是孤证,却也提供了观察伊犁“革命”的另一角度。
更为吊诡的是,革命胜利后,杨缵绪、贺家栋等抬出了前任伊犁将军、尚未赶去杭州任职的广福,出任“独立”后的伊犁都督。一个满人出任民国的都督,这也是辛亥革命中的一件怪事,而广福在通电及写给清廷的信中,将流血冲突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志锐的“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