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锐:辛亥巨变中被革命的国舅(2)

辛亥革命网 2011-07-08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雪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志锐出身勋贵,然仕途多舛,远戍新疆17年。其官场腾达或落魄,皆与其堂妹珍妃、瑾妃之命运相关。辛亥年任伊犁将军,到任仅54天即被革命军

     志锐家是勋贵,可以获得“荫封”,而不必经过科考。光绪初年(1875),志锐就以祖荫获选为礼部“员外郎”,但他却希望凭自己本事当官,并没有到北京赴任,“与弟朝夕攻苦,冀得科第以慰其先人”。5年后(1880),志锐考中进士,次年其弟志钧也中榜,兄弟俩均入翰林院,担任编修。

     “自古宰相出翰林”,当了翰林院编修,等于成为大清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志锐官运却并不亨通,升迁得很慢。一些主流的评论,认为他为人有棱角,与“清流派”们相呼应,“相励以风节,数上书言事”,因而得罪当道。其实,敢言的“清流派”也并不乏青云直上的人物,比如张之洞。志锐的升迁困难,估计主要还是与他的学问不纯且性情放浪有关。

     光绪十五年正月(1889),志锐两位年仅15岁和13岁的堂妹,被选入宫中,当年就被封为瑾嫔、珍嫔,5年后则分别被封为瑾妃和珍妃。在珍妃的竭力推荐下,当年“壶园”的旧人都开始受到皇帝重视。志锐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第二副部长),正式跻身高级干部行列,而文廷式则被提拔为侍读学士。

     志锐被提拔的当年(1894),瑾妃、珍妃也被册封为妃,中日甲午战争也在这年爆发。志锐、文廷式等人,都加入了翁同龢的行列,高调主战,要求对日强硬,同时大力攻击李鸿章,甚至捕风捉影地指控李鸿章畏敌卖国。据说,光绪皇帝看了志锐的奏折后,十分感动,专门召见,并特命他赴热河练兵。

     在翁同龢等主战派的爱国高调背后,其实还是政争权斗。翁同龢其人,按照其总角之好潘祖荫的评价:“吾与彼皆同时贵公子,总角之交,对我犹用巧妙,他可知矣。将来必以巧妙败,君姑验之。”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早年在对抗太平军的战斗中,失地当斩,被曾国藩、李鸿章弹劾,两派因此结下深仇。甲午之前,翁同龢兼任户部尚书,但凡北洋水师有造船购械之举,莫不多方阻挠,造成北洋舰队长期得不到更新,而其一味主战,也有私心在内,据其门人王伯恭透露,翁曾说:“正好借此机会让他(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蜷庐随笔》)而甲午战败后,翁同龢等又将责任全部推到李鸿章头上。因此,在1898年恭亲王临终前,告诫光绪皇帝,正是翁同龢主战而又不备战,既失外交之良机,又令实已落伍之陆海两军陷入险地,“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恭亲王薨后,光绪皇帝将翁逐回原籍。及翁之死,庆王为之请恤,光绪盛怒,历数翁误国之罪,最后这位帝师居然毫无恤典。

     志锐书生论兵,其实大言炎炎,空而无当,参与到这种官场争斗中,与其说是为国运筹划,不如说是划线站队。后人所谓的“帝党”,其实并不存在,只存在一个“帝师党”,就是以翁同龢为核心的,文廷式、志锐等光绪身边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小团体。

     在志锐等人的猛烈攻击下,中央最后决定给李鸿章严重处分,褫夺黄马褂、花翎,留职察看。但是,就在李鸿章被处分的3天后,灾难也降临到了志锐头上。

     处分来得似乎极为突然。先是发布了太后的懿旨,瑾妃和珍妃因“干预朝政”,而“降为贵人”。随后,圣旨下,志锐“降授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释兵柄”。此时,瑾、珍二人在妃位上、志锐在侍郎位子上,都还坐了不到一年。

     珍妃卖官

     主流的解读,是将这作为“帝党”与“后党”权力斗争的副产品。但是,“帝党”、“后党”之分,是戊戌政变之后康梁出逃海外,为了政治筹款的需要而进行的炒作,是一场典型的政治抹黑运动。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慈禧太后是反改革的、是要夺取光绪权力的。相反,从常识上判断,太后即使爱权,其权力基础也来自于儿子的皇位,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导致志锐及两妃被黜的,还是这一家人的行为不端。珍妃久居广州,喜好时尚,在那个年代就成了照相的发烧友,拿着进口相机在宫中到处拍照。她大手大脚惯了,妃嫔的那点年薪(妃300两,嫔200两,分别相当于6万和4万人民币)根本不够用,于是,就开始靠山吃山,打起了权力的主意———卖官。

     珍妃卖出去的,是一个肥缺——上海道。根据此时担任吏部主事的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一书中的记载,根据制度,凡此类要职授缺,都是军机处提出候选名单,送给皇帝选定。没有列入候选名单的,即便是皇帝,一般也不能授缺。但是,这次上海道空缺,皇帝却指名要任命鲁伯阳。

     军机大臣请示说:“鲁伯阳单内无名,不知何许人,似不能放。”光绪说:“汝再查之。”次日,光绪催问,并说:“鲁伯阳系江苏候补道,李鸿章曾经保过。”军机说:“既系江苏候补道,须电询两江总督刘坤一再定。”经与刘坤一核对,倒是真有其人,于是,这位鲁伯阳就走马上任了。

     如此黑箱操作,激起了官场的热议,不少人议论说,鲁伯阳足足花了20万两(4000万元人民币)进行公关,而且他还是个文盲。于是,御史们纷纷弹劾,高层下令,将鲁伯阳“送部考验”。其实,“考验”是由军机处直接举行的,而正是何刚德和吏部另一“掌印”惠树滋将鲁伯阳送往“考场”的。

     何刚德没有记录下“考验”的成绩,但是,“考验”的结果却是鲁伯阳的上海道乌纱帽告吹,以候补道发往直隶,交李鸿章差遣委用。

     同一时期,有一个叫“玉铭”的旗人,被任命为四川盐茶道,又是一个肥缺,但也因资格不称,被参开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